这些可以说都不是上层人物,但这是这些人物的现实与荒诞中的游离感吸引了观众,毕竟当下的生活才是最接近我们的。
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这些小人物,不仅是他们身上的喜剧性和俏皮话,还因为他们具有平民性,冯晓刚最初的电影起家也是小成本获得大票房,演员也是找葛大爷这种没有一般人定义的男主角气质的,虽然外表上输了底子,但是都是不输才气的,个个有着小人物英雄梦的豪情,也就是讲义气。
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让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让人鄙视的姿态出现,但是他们以后的行为,可以用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来概括。
冯晓刚所要传达的永远都不是一般电影中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模式,传达出只要一个人实诚,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另外,冯晓刚的贺岁系列电影也继承了王硕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贺岁片中。
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虐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语言都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建构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故事。
如在情节层面上,《甲方乙方》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见不散》是一个追逐的游戏,《没完没了》是一个关于智力的游戏,《手机》则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
虽然看似荒诞,却不轻浮,不难发现冯晓刚的作品的主题其实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对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在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
在贺岁片喜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晓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氏喜剧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同时有紧贴时代的主题和节奏,这就好比是畅销书一样,在当下时代特别能引起共鸣。
像《不见不散》里的李清一直梦想在美国这个淘金的土地上发挥自己在国内所学的本领,并且赚得大钱,这正是90年代末许多中国人梦想,冯晓刚的摄像机也让很多出国未果的中国人从刘元的车房中感受到了洛杉矶,李清在美国由于不会讲英语遭遇警察的尴尬,生活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事例。
《大腕》中导演泰勒葬礼广告拍卖的那一段,放在今天依然非常深刻,电视广告早已经泛滥,甚至春晚都有广告植入,而尤优对泰勒遗体的处理更是令人咂舌,一些盗版侵权山寨放在现在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这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
《手机》中严守一表演接听婚外恋对象手机的那一段更是神来之笔一般,手机也成为当下的一个谎言连接器。
观众在看这些影片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尤优,韩冬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人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归属感,当冯晓刚把故事以现实手法呈现出来的时候,他或许只是想折射当代人在生活中的影子,以一种让人觉得是荒诞虚构的手法来表现令人捧腹的场面。
或许是他在规避现实,但也许正如他所说的“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冯晓刚的电影有时候的确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来叙述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有时候他的电影很商业化,但是人物的话语中透露出的精炼观点本质上也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