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感动人,还是不要感动人?
是要引人思索,还是让人震撼?
这些都是可能的选择,没有对错,因为一个故事是千变万化的,会有多个成立的版本。
这个收场要做出什么效果,主要取决于影片想表达什么。
这部影片里这个效果给宋铮的感觉不是太明显,或者说不太确定想要做出什么效果。
但是从采用自杀式爆炸、徐争说“我们是人,你不是”,以及前面徐争骑马时渲染悲壮的气氛这几点来判断,可能是想要感动人,并且烘托出徐争所扮演的这个人物的转变和升华,而且,这也是商业片的正常路子。
假设这就是影片原本想要的效果,那么很遗憾,做的不是很到位。
让一个人的死很感动人,常规的有两种方式,一是让观众爱上这个人,或者同情这个人,舍不得他死,或者不愿看到他死。
二是这个人死的伟大,是利他性的自我牺牲。
其实主要是第一种,第二种往往是第一种的一个补充,或者说第二种通常需要第一种的铺垫。
这部电影里徐争既不让人爱,也不令人同情,其实即便在他死前十分钟开始塑造这种效果也还来得及,但宁皓却没有这么做,所以不能走第一种方式。
然而,徐争死的那一刻又不是自我牺牲,因为他死定了,他已身负重伤,逃不出坏人的魔爪,这使他的死,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预期,失去了感人的力度。
不过,这些还都只是表面的原因,其内在的原因是,电影本身没有清晰的表现出徐争转变的过程,以及是因为什么转变了。
这个人物从头到尾的行为很自然,真实可信,而且自然的不露痕迹,观众能够感觉到似乎有种变化并且毫不虚假,但却不能清晰的意识到这种变化是什么,因此就感受不到这种变化的力量。
导致变化的力量和变化本身迸发出的力量,最后只能用台词“我们是人,你不是”来强行灌输,就很生硬,起不到效果。
究其原因,还是对徐争这个人物没有做到位,这个人物流于表面化,没有深入进去,就没有找到那个安放价值*的点。
要知道,在这个故事里,徐争这个人物的深入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个故事的事件本身是没有内涵的,甚至是没有共鸣的。
因此这个故事的主题和共鸣就只能落在人物身上,具体的就是落在徐争的转变上,那么对徐争的转变,就不能仅停留在真实可信的程度,他承载的是这个电影的内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