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增补完成, 新的《商律》和《劳动法》一起公布, 二者互补。
工坊所用的流水段陆续被考察批下, 几乎是一夜之间,新的工坊遍地开花, 新的水力纺织机与纺纱机陆续送入这些新工坊,在涓涓水流下开始运转。
时间就是金钱, 商人不知道太后的工坊为何还没向外头售卖新的布匹, 他们只想更早的生产出更多的布匹,国内买不到丝绒棉麻就到其他国家去买。
一时之间,诸国纺纱材料小小涨了一波价钱。
普通人家的织布机和纺纱机停下来,女子走出家门进入工厂谋生。
商人遵守新的《商律》和《劳动法》,不论是哪家工厂的员工所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
每天工作四个时辰, 上工下工的时间固定。
出入工厂, 为了安全, 她们绑起袖子,不论是否已婚, 都挽好头发。
也许是因为耕织文化,女子对缝纫这一行有天生的信心,从未见过的缝纫机的人也不慌张,带着好奇心空踩几下, 拿着一块测试用的小布条来回试验一番就对这份工作胸有成竹了。
几乎不需要任何过渡,这些女子就适应了新的劳作环境。
早上与傍晚, 固定一个时间段街道上人流如织, 全是赶去上工的女子, 她们走的方向各不相同,但看上去似乎都有几分相似。
机灵的小贩,挑担子当街卖些馒头包子,这竟然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还有些个果断的,去工厂附近搭个棚子做饮食生意。
这些人,最看好的是太后的工坊,太后的工坊是最先开起来的,来工作的人多,且最开始没有《劳动法》的时候大家就有一个印象:太后对小工好、在这里干活的小工能挣钱,比如农业学校的老师,再比如印刷厂的小工。
说起来,他们以前就常常看着那些老师小工经常去饭馆打牙祭。
而且,最重要的是,太后这工坊里地方大人多!
几个工坊连成一片,不远处还有个刚修建起来的工人宿舍,每天这人来人往的,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
这些工人做五休二,今天工坊外头没来小贩,开门的店家也关了门。
女工们回家的回家,玩耍的玩耍。
而工坊的大门却开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