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早就认识陈嫣, 而知道陈嫣则是更早以前的事情。
他是临淄人, 不过他知道陈嫣和陈嫣在临淄有着巨大影响力无关...陈嫣在临淄真正起势, 达到一飞冲天的地步,最早也就是十多年前了,那个时候主父偃早就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游学生涯。
他的游学生涯很长, 从青年时代开始,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有四十多年。按照这个数字算, 到元光元年他来到长安才结束游学,怎么也和陈嫣掌控临淄的时间错开了。
主父偃了解到有陈嫣这么个人存在, 一开始是耳闻。当年刘启对陈嫣的宠爱着实可以称得上天下皆知,谁能想到来长安朝觐的诸侯王最先了解的不是皇帝太后的喜好,而是一个小姑娘的喜好呢?
所有人都知道, 对陈嫣好,比对天子表忠心要更能讨好天子...上有所好, 下必从焉, 这样的故事在华夏历史上再一次重演了。
当时的主父偃还在燕、赵、中山等诸侯国游学...为什么要在诸侯国游学,而不是天下各郡, 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这个时候有志于入官场的读书人,如果不是家里有背景, 通道就很窄了。
举孝廉难度太高,几率太低, 一般大家都是依附权贵, 通过权贵再往上举荐就是了。当然, 这条路也不容易,一个人没有背景,凭什么被权贵看重,甚至花费自己的人情、面子往上举荐?
但总体而言,这已经算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子了。
走这条路,首先就要来到长安,天下权贵皆在长安,机会在长安,也只有在这里最容易抓到机会——然而,求上进的人最多也在长安,这样一看,平均机会也不会比别的地方更多了。
有人觉得这条独木桥太难过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就退而求其次,去了各诸侯国。虽然说,长安不缺想要过独木桥的读书人,但在各诸侯国就不一定了。只要一个人是真的读过书,读书识字没有问题,能背诵几篇先贤经典,至少在诸侯国就可以谋生了。
没办法,谁让这个时代文盲率高呢。
不理解的话可以想想民国时期,一个文盲,工作起点是很低的。可是一个人要是有点儿文化,哪怕是最基本的文化,像是能写会读,那也能做个抄写员什么的。这种工作依旧不算好,但也比真正的底层工作好太多了。
而这,对于非文盲的人来说,只不过是最基本的而已。
这个时代的文盲率只会比民国更高(当然,这个时代对于读书人的需求也不如民国多就是了)!这种情况下,没有太大选择的诸侯国,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读书人的。最多就是能力强一些的委以重任,能力弱一些的工作就靠后一些。
但不管怎么说,谋生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早年间主父偃在各诸侯国游学,就是为了谋生。当然,在谋生的同时,还想要求上进,希望能得到某位诸侯王的赏识。得到诸侯王的赏识,退一步能成为王国中的重要人物,进一步就能去到更大的舞台!
好多中央的官员,其实也是从诸侯国成长起来的,这里也算是不错的跳板了。
那个时候的主父偃也在诸侯国做过事,只不过一直无人赏识,所以每个地方都呆不长久而已...他从来都是有大志向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当一辈子小吏。如果一眼能够看出没前途,他自然也就走了。
也只能说那个时候确实各个诸侯国都缺读书人,所以他不用担心辞工之后找不到工作——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富三代什么的,游学说的潇洒,却是得自己承担生活的负担的。
说起来有些巧合,曾经的主父偃甚至为诸侯王监督过礼物的验收工作,那些精美、奢华的礼物都是要在朝觐时送给长安的贵人的。不仅仅是皇室成员,长安的一些官员、贵族也有份。这也不是贿赂、结党什么的,只是正常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