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就真成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匈奴之欢心’了!
刘彻不想答应这次和亲,但看看现在朝堂上的情况,自己正是接手权力的关键时刻...只能说匈奴人不傻,这个时候跳出来为的不就是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趁火打劫,可那又怎样呢?
刘彻也很不爽,可眼看着还真只能往下跳呢!
也就是说,最终得答应和亲之事!
刘彻不愿意,甚至为了此事和朝臣闹了别扭。最终还是几个明晓他志向的近臣劝说了一番,只道:“陛下不愿和亲,臣等又何尝愿意!只是如今陛下尚有大事,不欲与匈奴纠缠,只能暂且随他罢了...小不忍则乱大谋,陛下三思啊!”
又有人道:“陛下志向,我等皆知。正好此事可以用以麻痹匈奴人,让匈奴以为大汉依旧如昨...留待日后,以有心算无心...匈奴如今自是洋洋得意,却不能够长久,迟早有一日得乞怜于陛下啊!”
刘彻最终被说的意动,只能下令。
“筹备和亲公主诸事罢!”这就是同意了匈奴人的请求。
因为这一命令,相关机构开始运转起来。其实事情也不复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少府和国库方面准备和亲公主的嫁妆。这份假装有的部分是国库出,有的部分却是少府出。毕竟这场婚事本来就有双重属性,嫁妆既是大汉安抚匈奴的好处,也是嫁公主应有的排场。
另一方面就是公主本人了,从皇室中选择适龄的公主?
别闹了!别说现在宫内没有公主,适龄公主都已出嫁,唯一住在宫中的公主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姑娘。就算有适龄的公主,也没有将真公主加入匈奴的道理!
自从当年高祖皇帝嫁鲁元公主不成,开启了以诸侯之女代嫁的先河,这件事就成了定例了。每到嫁出和亲公主的时候,从诸侯王血脉中选一个就好了。甚至等到未来匈奴地位进一步衰落,还常常有宫人代嫁呢!
王昭君大概是就是代嫁宫人中最出名的一个。
既然开了这样的先例,而且是对皇帝有好处的先例——虽然天家没有多少亲情,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是拿兄弟、堂兄弟的女儿充数,还是亲生女儿远嫁塞外,这难道很难选吗?
而且嫁的不是真公主,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皇家体统...即使这也有些自欺欺人的意思。
总之,现在按照惯例,刘彻得从诸多刘姓王主中选出合适的人选,封为公主,送去匈奴和亲。当然,这件事并不用他亲自去做,一般来说主持这项选拔的是太常和皇后。
太常联络诸侯,明旨诏适龄王主来长安。至于皇后,则需要在众多的王主中圈定最后的人选。
刘姓诸侯王在当年的诸吕之乱中折了不少,但如今诸侯王并不很少。其中有刘彻的亲兄弟,也有一些是堂亲——都是诸侯王,后宫之中少不了妇人,除开极少数子嗣艰难的,总有那么几个女儿。这样算来,候选的王主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