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窦家子孙,窦武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先祖。汉文帝时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汗马功劳的魏其侯窦婴,光武帝时身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先祖窦融,汉和帝时期“勒石燕然”的大将军窦宪。正因为这些传奇般的人物,这才有了传奇般的窦家。到了窦武这一代,窦家声威已大不如从前。从记事起,窦武就被灌输了重振窦家的思想,为了这一目标。他刻苦读书、结交名士,养声望于家中,施善行于乡里,入朝为官后,他不畏强权、仗义执言。他的努力也终于得到了回报,天下人已将窦武与刘淑、陈蕃列为一起合称“三君”。现在威望有了,距离位列三公只有一步之遥,复兴窦家已指日可待,窦武想到兴奋处嘴角都露出了微笑。
“槐里侯……槐里侯?”等候了许久的小宦官在见到窦武面有喜色便大着胆子问道。
“哦…哦…”回过神来的窦武胡乱答应了两声后,便向小宦官嘱咐道:“你回去告诉皇后……为人妻者当恪守本分,一切都应听从陛下的安排。身为皇后,更要为后宫做出表率,否则何以母仪天下。”
窦武算得很明白,如果他带着群臣上奏分配贡品不公一事,那就意味着彻底同皇帝撕破脸面。万一刘志孤注一掷,这样不但保不住窦妙的皇后位,还有可能会牵连到整个窦家以及与他一起上书的大臣们。他不能冒这个险,窦家决不能在他的手里败落。两害相权取其轻,窦妙只能自己忍气吞声扛过这一关。
“可是,小仆如何回话.......”小宦官无比为难地说道。
“好了,别说了,回去回禀皇后吧。”说着窦武就把小宦官连送带赶的请出了大将军府。
小宦官一返回皇宫,就将窦武的意思全部转述给了皇后窦妙,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以及父亲的漠视,她不禁泪如雨下:“什么?我在宫中已经快被逼的走投无路,父亲怎么还能如此漠视,我.......”说到后来,窦妙再也泣不成声。
“皇后娘娘切莫难受,越到这个时候越要忍耐,陛下终日纵情声乐,太医频频入宫……”
窦妙听着赶忙止住哭泣,厉声斥责道:“你不要命了,陛下圣躬安泰。”
“小仆知罪,还请娘娘责罚。”自知语失的小宦官赶忙跪了下去。
“好了……没什么事你就退下吧。”
“诺!”
小宦官应声退了下去,就是他的一句话令窦妙看到了希望,刘志的身体越来越差,自己只要能熬到他驾崩,一切就都好办了。想通了这一点,窦妙在后宫的姿态放得更低,别说刘志册封的贵人,就连他宠幸的采女,窦妙都礼遇有加。很快,就连宫外的大臣们都知道后皇后窦妙的贤良淑德,汉桓帝刘志也只好打消了废后的年头。
刘志驾崩的很突然,他既没有子嗣又没有选定继承皇位的人选。帝国的决策权一下子落到了皇太后窦妙的身上。过去受到的委屈一幕幕袭上心头,仇恨逐渐蒙住了窦妙的双眼,是时候向那些欺负过自己的女人们复仇了,窦妙凤眼怒睁,从铜镜旁站起身来,疾行数步来到门口处对外面侍候的宫女吩咐道:“宣中常侍曹节!”
朝局即将因为刘志的死而大变,以往作威作福的宦官们此刻正聚集在一起密议。他们名为商议皇帝的后事,实为讨论自己的前途。已经成为太后的窦妙将入主永乐宫,在新君没有登基前,永乐宫将成为帝国的权力中枢,如何巴结大权在握的窦家已成当务之急。
宦官们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席地而坐。所有的宦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北面的五个人身上。这五人的年纪都在三四十岁上下,高矮胖瘦各不相同,面部表情也完全不一样。若论共性,他们都拥有一张娘娘腔的面孔。这五人乃是现在皇宫内最有权势的宦官,从左往右依次是长乐太仆侯览、中常侍王甫、中常侍曹节、黄门署长管霸、中黄门苏康。
当宦官们的话题谈及自身的时候,面有忧色的管霸向身旁又廋又矮的曹节开口道:“曹常侍,诸位当中就您在太后面前能说上话,大家伙的未来可得全仰仗您了。”
曹节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才悠然自得的说道:“管兄这么说可折煞小弟了,我们做奴仆的自当为主上尽心竭力,所以大家的未来可都在太后及新君身上,哪能说在我的身上呢。”
管霸自知语失,急忙改正道:“曹常侍说的对,那从今往后大家伙就跟在曹常侍后面服侍太后,鞍前马后、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