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的帅舰过于庞大。无法直接靠岸,水手们驾着小船过去,在帅舰和岸边。用小船和木板,搭起了一条简易的栈桥。
见准备就绪了,符昭信客气的请王昭下车登船,王昭却犹豫着不肯下车。
吴国公李琼的嫡长孙李安国,把眼睛一瞪,大声说:“大王。这四周遍地都是贼军,您就不要磨蹭了啊。”
高丽的汉人翰林学士双冀。听出李安国的语带不善,他赶紧走过去。小声劝说王昭:“大王,贼军势大,此地确实不宜久留。”
王昭心里却明白,四周虽然到处都是贼军,可是,周人的“贼船”也不是那么好上的。
众衙内们得了李安国的眼色,你一言,我一语,话越说越难听,甚至有人提议丢下王昭不管了。
双冀暗叹一声,大势已去,为今之计,还是保命要紧,他只得硬着头皮,小声劝王昭:“大王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惊慌的喊道:“贼兵来了。”
王昭的身子猛的一震,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霍的一下,站起身子,连滚带爬的下了马车。
符昭信看了眼一脸坏笑的李安国,又瞅了瞅动作突然敏捷的王昭,他不由暗暗摇头,敬酒不吃非要吃罚酒,莫非这就是棒子国的本性?
王昭在内侍的搀扶之下,胆战心惊的走过晃荡的栈桥,抬头却见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人,傲然负手立于船头。
李中易居高临下,在微风的吹拂之下,长长的袍摆,随风飘起,显出格外的飘逸出尘,卓而不群。
高丽,终于被老子定了,李中易仰面朝天,望着白云苍狗,长长的吐出胸中的一口浊气。
王昭战战兢兢的走到李中易,脸上堆出谄媚的笑容,恭敬的拱着手,说:“高丽下邦小王,见过天朝上国李帅。”他当了高丽的国主多年,也不是吃干饭的大王,基本的眼力还是具备。
在这戒备森严的帅舰之上,有资格独自负手而立,傲然于群,除了李中易那个见死不救,反而趁火打劫的贼帅之外,更有何人?
王昭明明恨得牙根疼,见了李中易之后,却不自觉的抢先弯腰行礼,态度异常之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