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胜微微一笑,说:“到时候还要请端公多多照应啊。”
“好说,好说。”那公差得了黄景胜的好处,自然是万事好说。
黄景胜心里暗笑,老子以前管大理狱的时候,人家送钱托他照顾牢里的亲属。他也是这么信口雌黄的敷衍。
好说?没有银钱打点着,再好说的事,也得变成不好说!
千亩荒地虽然不是个小数目。可是,两个县的十个公差,居然花了八天时间,才算是丈量完毕。
黄景胜心里很有数,这些公差们是惦记着他给的好处,故意拖延着进度。想多捞一点。
尽管如此,黄景胜每天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这些公差。丝毫也没有催促他们快点干活。
公差里也有明白人,对于黄景胜的豪爽和慷慨。倒生出了几分好感。
按照李中易的叮嘱,黄景胜显得很有耐心,人脉的瓜葛,需要时间去相处。
这些县衙里的小人物也许帮不了你的大忙,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坏你的大事,不可不防。
多栽花,总比到处栽刺,要强得多吧?
丈量完土地后,黄景胜在立界石的时候,有意往里边挪动了大约两丈的距离。
公差们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们丈量过无数的土地,只听说过多占多用的,却从没见过象黄景胜这样主动少拿地的“呆瓜”。
黄景胜想起李中易的慎重叮嘱,也懒得多做解释,只是笑着说:“凡事留一线,将来好见面,在下绝对不会让诸位难做的。”
公差们纷纷挑起大拇指,七嘴八舌的夸赞黄景胜,说他行事光明磊落,豪爽大气,不像某些土财主,石头缝里都要抠出钱来。
黄景胜只是笑,却不搭腔。祸从口出,是非只缘强出头的道理,即使李中易不交待,他也很清楚。
里正和乡邻确认之后,黄景胜陪着公差们回县衙,缴纳了税款,拿回了盖有两县大印的红契,正式成为逍遥津附近,最大的荒地地主。
“公子,买地的钱,加上税钱,折合一亩地五贯钱。衙门里的出价实际上是四贯钱一亩,按照您的吩咐,我抬高了价格收的地。”黄景胜详细的汇报了买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