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啦,仍然是因为时代的限制,袁燕倏和格里菲斯这两位主创还是对很多片段做了“柔化”的处理。
但是观众们仍然能够明白,法雷尔三姐妹在城中看到了无处不在的皮肉交易,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甚至隐隐约约的食人行为。
这些场面看得场内的爱尔兰人如坐针毡,因为这不但完全违背了天主教的教义,而且他们知道电影里面的这些“恶徒”就是他们老祖宗。
明白了吗,正是这两个原因促使袁大师他们才需要“柔化”来着。
本来热热闹闹的会场重新安静了下来。
法雷尔三姐妹还有她们同村一行人互相照顾着,总算坚持到了济贫院门口。
他们发现此时的济贫院门口早就排起了长队,要知道当时整个爱尔兰的救济系统最多可以容纳10万人。
而此时爱尔兰救济系统已经接到了伦敦的命令,只招收健康的年轻女孩。
所以这里又来了一段非常催泪的“生离”桥段,三姐妹以外的几位女孩子不得不和她们的父母兄弟甚至爱人告别了。
其实,这一路上一直有两位年轻人在帮助法雷尔三姐妹,看得出来他们与大姐、二姐之间略有情愫,不过这个时候爱情实在是太奢侈了。
就这样,村中的女孩子们进入了济贫院。
看过《雾都孤儿》和《悲惨世界》就知道十九世纪的济贫院有多可怕了,更何况这还是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济贫院。
不过我们的袁大师为了让观众们喘上一口气,这段相比之下显得比较温馨和轻松。
比如女孩子们被剃了一个短发而抿嘴偷乐。
比如她们狼吞虎咽的吃相。
比如大姐给其他女孩子讲故事。
比如她们合伙捉弄恶毒却有愚蠢的嬷嬷……
总之,这些苦中作乐又展现少女俏皮可爱的场景让观众席上发出了轻轻的笑声。
然后,出发的日子到了。
第一批的“饥荒孤女”们被带到了码头,登上了开往澳大利亚的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