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育儒学,儒成法墨,四家显学一脉而出,又在历代大家的辩论与书着中日渐丰润,逐步成熟。
当世之中,四派的过往就如同百家的缩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源在长达数百年的争辩中日渐丰满,终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旷世盛景。
百家同根不同论,纵观古往今来,一子而成家者众,合而弃道统者,绝无仅有。
在此之中,墨家与公输家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公输盘作为公输家的立学之人,其以机关设计和惊世的木工技艺闻名于世,却始终在政治和哲学上缺乏明确的观点。
公输以血脉、技艺成家,在学派结构上与欧冶家相似,可在学派理论,师子传承等重要方面,远远比不上欧冶家。
从一个学派的角度来考虑,公输家是不完整的,一家立于一人之名,其结果就是人亡,道消。
公输盘死后,正值鼎盛的公输家在中原百家的冲击下迅速分崩离析,唯有不咸公输这一支余脉,因为遗落在与世隔绝的不咸山中,侥幸保住了公输家脆弱而浅薄的道统传承。
老迈的墨翟在辽东寿终,挽救了濒亡的不咸公输,他在此地开坛讲学,用墨家的理论、哲学以及组织和构架填补了公输家的空白。
自此以后,公输家将子墨子与公输子同祭,将墨子七十三篇视作本门经典,甚至在某些记录当中,开始频繁地自称为墨氏公输。
子墨子死后,不咸公输当时的领袖,公输盘的第三子公输炎首次向鲁慎子提出公输入墨的请求。
他提出了两个条件,尊公输子为墨家首任钜子,并将钜子之位与子墨子并列,不再自称弟子。
这个条件对鲁慎子而言无疑是苛刻的。
更何况鲁慎子时期,三墨同心,精英俱在,秘窟之技绝非紧要,苟存于辽东的公输家对于墨家而言,也没有必须要吸纳的价值。
双方不欢而散,鲁慎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登不咸山的山巅,墨家维持了对螭龙项目的基本支持和人员输送,双方高层再不往来。
如此往后,直至腹时期,这项议题才被再次提起,而提出者则换成了墨家钜子,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