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坚决摇头道:“眼前这些沈阳百姓不是辽东百姓么?我连眼前这些人都救不了,还算什么国家栋梁?我发过誓要救满城百姓的,就一定要做到。再说,看到这许多指望的眼神,我怎忍心独自逃命?”
话虽这么说,但辛明心中却没有一点计较,这是来辽东以来,辛明遇到的最大一次危机了。辛明让士卒在距离桥头数百米处的一处路口挖了几条壕沟,壕沟后面插了一些树枝木头,用泥巴糊上。做了一个简易的营帐,可是如此简陋的防御,怎可能挡住女真的骑兵,没有火器,没有重骑兵,没有大炮,也没有鸳鸯阵,最重要的是没有坚强意志的士兵。看看眼前这些满脸恐惧,疲惫不堪的残兵,女真骑兵只需一次冲击,就能击溃自己。
忽然壕沟的士兵示警,辛明急忙过去,发现来的不是女真人,而是一些装扮奇特的明军。
辛明借着月光打量这十几个兵士,他们都是明朝人,但却没穿明朝制式的军服。身材十分矮小,只有一米五左右。穿的是皮甲,却又在肩膀胸口罩棉布,头上缠着白布,头盔是藤条编织的,特别的大,好像在头上顶着一口大锅。最触目的是手中的武器,是一杆极长的兵器,堪比骑兵的长枪,样子像刀也像矛,上面还有铁环,武器的柄则是白色杆棒。
辛明猛地反应过来,这不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杆兵么?
白杆兵是四川女土司秦良玉训练的一支擅长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因士兵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的白木做成长杆,配上带刃的钩,下面还有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捶击武器。
当年播州之乱的时候,叛军凶残,包围成都,四处烧杀抢掠。叛军老巢地势险峻,山高水险,是天然的屏障。朝廷派明军去征缴,都被叛军打的丢盔卸甲,狼狈而逃。这时候,秦良玉助明军清叛,她的三千白杆兵大放异彩,无论山峻岭高,白杆兵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天降,而且特别勇猛,所向披靡,令叛军闻风丧胆。
秦良玉极为忠义,朝廷每次号召征兵都积极参加,而且自筹军饷。明末白杆兵先后参加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功勋赫赫。
这次援助辽东,本是辛明向万历提出的派兵要求,但万历不舍得花费银子,无兵可派。便在全国号召自筹军饷援辽,响应的只有秦良玉的白杆兵和戚金的浙兵,各自四千人。秦良玉负责押送后勤辎重,到沈阳来的是她的两个弟弟,秦邦屏和秦民屏。
听这几个白杆兵说话,是四川方言,完全听不懂,好在军中有四川兵,找来翻译,原来沈阳危机,白杆兵和浙军一共八千人,连同辽阳总兵朱万良、姜弼率领的一万人都已经渡过浑河,就驻扎在不远处。
辛明闻言大喜,历史的轨迹果然重现了,历史上,白杆兵和浙军就是援助沈阳,来到浑河附近,但沈阳破城太快,已经来不及救援了。两支部队却没有撤退,而是在浑河附近和女真人来了一次血战,其英勇惨烈程度,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史称——浑河之战。
辛明让这几名白杆兵带自己去见他们主帅。原来他们驻扎地方并不远,翻过一片土坡,穿过一片树林,只见浑河岸边黑压压一片人,分成两个营地驻扎,中间一座营帐中有灯光透出,诸位将领正在此议事。
辛明带着贺世贤和袁应泰二人一起走进营帐,在营帐门口,就听到有人在大声争辩。
“现在沈阳已经被女真人包围的铁桶一般,根本进不了城。而且女真人也有大炮了,这好似如虎添翼,沈阳根本守不住了,咱们应该撤退。”这是辽阳总兵朱万良的声音。
“咱们是来救援沈阳的,敌人兵多势大就得撤退吗?这不就是怯敌吗?”说这话的是浙军首领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