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突然的兵变而导致铭?的葬礼一拖再拖。按照惯例,铭幽应该在铭?下葬之后再行登基大典,但是,因为此时是非常时期,铭幽也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称帝,于是快速登基确定自己的合法性远比先皇下葬来得重要。因此,先行葬礼再行登基典礼的惯例被颠倒过来。
经钦天监确定,三月十七,正好是个黄道吉日,铭幽在这天承继大统,改元延和。仓皇举行的登基大典也许是天华朝开国以来最为简单的典礼。不过,铭幽并不在乎这些虚礼,也没时间计较,当务之急是处理好眼下的局势。
铭幽登基后接连下了几道圣旨。
一道是下给平南节度使,要求其退兵;另一道同样是退兵圣旨,颁给了河间军统帅狄飞;还有一道是颁给皇族众人,将藩王改为郡王,郡王之妻由王后改称王妃,并要求各位郡王全部入京居住,在收到旨意时便要动身,不许滞留。并撤销开国以来一直实施的就藩制度,所有皇室成员从此留待京城,没有圣旨不得出京。
基于自己正是利用天高皇帝远的优势才夺得帝位,为防止有人复制此种模式,铭幽将皇室成员全部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让他们不单没有兵权也就此没了窃取地方兵权的机会。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为了保住胜利果实,排除异己在所难免。于是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开始,众官员贬的贬,升的升;铭幽一直很欣赏那个早年被无辜牵连进牟、端之争的卫由,人事调整时,铭幽首先就将早已贬谪出京的卫由重新召回,依然担任廷尉一职。
铭幽的成功登基,几位极力拥护的大臣功不可没,自然该得封赏。右丞傅恒已然做到文职中的最高位,再无官职可升,铭幽赏他一等公的爵位,可袭三代;陆纵重任太尉一职,并越过其父,承袭刚刚病逝的祖父留下的护国公爵位;赋闲多年的曹恪重回朝堂,破格提拔为礼部侍郎,正四品下;魏叁接掌南军;已在回河间路上的狄飞与藤冲,分别调入京城掌管北军与禁军,圣旨要求他们在回到河间做好交接之后,立刻赴任。
而这些人中,陆纵的太尉一职仍是没有实权的虚衔;曹恪的礼部在六部中算是比较清水且清闲的衙门。如此安排,铭幽对他们的防备已见端倪。
铭幽最为担心的是莫离不肯退兵。还好,或许是因为再无前进的理由,莫离接到圣旨后遵旨行事,迅速回撤,原以为的局部战争并未爆发。
待到局势俱以稳定,铭?终于可以入土为安。
四月初十,铭?下葬,庙号孝宗。
孝宗葬礼之后,群臣上书铭幽,要求早日册立皇后与太子,以稳天下人心。
铭幽看着奏折,眉头轻轻蹙起。皇后、太子。的确是不可再拖。从私心里来说,他更愿意册立鸾母子,但是,那毕竟不现实。此次能够顺利登基,陆家出力不少。再说,牟家倒了,陆家就成了京城中最大的世家。这次的群臣奏请册立皇后太子,极有可能是群臣想要主动巴结陆家。想到此处,铭幽半眯起双眼,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将此奏折抛到一边,拿起另一本奏折,这本是吏部尚书奏请皇帝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天华朝三年开一次科考,但是所取人数并不多。朝堂上重要官职几乎都由各个世家子弟担任,这些靠着科考进入官场的寒门士子本来就录取得少,又都在地方任职;几代下来,形成了朝廷官僚作风日益严重,办事效率日渐低下,地方官员想要靠升迁入京极为不易。吏部尚书的意思,是要用寒门士子打破世家子弟对中央官职的垄断,给朝廷输入新鲜血液。
吏部尚书的建议正合铭幽的心意,铭幽高兴的在奏折上做了批复,并将具体事宜交由傅丞相与吏部尚书共同去办。
“启禀陛下,陆王妃求见。”一名小宦官步入书房内,恭敬道。
因为铭幽的妻妾全都没有册封,陆蜻蛉虽为原配发妻,却也只能被称作王妃。
“让她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