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四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
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
开皇十五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
如果有一条水泥路,可以快速的将粮食,从洛阳运往长安,李世民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长远来说,还是走水运,过三门峡之后,走渭水入长安,才是最划算的办法。
最近几年,长安的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就是因为人口增速过快,从南方槽运过来的粮食,运到长安之后能不贵吗?用斗钱运斗米,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而酿酒消耗的主要就是粮食,所以成本也在逐年的增加。
在辽东金州酿酒,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辽东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
李中华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对于解决漕运困难的事情,大有帮助。
据史料记载,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后,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
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之前粮食的问题并不突出,李中华也就没有关心这些事情,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一旦出现了灾荒的年景,别说用粮食来酿酒了,恐怕长安城内的人,都要饿死不少。
虽然因为李中华的出现,很多人的手中都不缺钱用了,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南方的粮食,无法及时的通过漕运,调运到长安,问题可就非常的大了。
每年初春,就会有大批的江南稻米,用漕运的方式运到长安。渭水流浅沙深,黄河砥柱险阻,漕河水量不足,都会影响到漕粮的转运。
所以漕运粮食其实是最不稳定的,路上的损耗也是非常巨大,一路历经波折险阻,能够顺利运送到长安的漕粮,用十不足一来形容,也是毫不为过。
尤其是过三门峡时,有一段河道水流湍急,弯道众多,又有许多暗焦,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居,整船的粮食沉没于江中,毁于一旦。
所以后来不得不在三门峡靠船上岸,改用陆路运输的方式,绕过三门峡河段,重新装船,往长安运送。
这样一来,不仅耗费了时间,也大大的增加了漕运的成本,长安的米价焉能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