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号为“帝师”,一般是皇帝的老师担任。
大晋成立时,以出身荥阳郑氏的寿光公郑冲担任。郑冲死后,空了几年,最后接班的也是何曾。司马炎毕竟已经做了十六年的皇帝,当初教导自己的各位大臣均已去世,所以只要司马炎继续做下去,也不会再有人出任太傅。
而第一任太保则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祥,王祥去世后,接任的还是何曾。
这三位虽然地位尊崇,却均是虚职。虽然一定程度上还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也不过是司马炎出于敬重老同志的初衷罢了。
当然,正是由于其地位尊贵,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到如今,朝廷的“上三公”均已空缺。
与“上三公”类似,大司马、大将军也是虚职,然而作为各地都督的加衔,却能突出其班次与地位。相对“上三公”来说,还能发挥余热,不至于成为政治图腾,只能供人膜拜。
就比如说大司马一职,在建国之初授予的是石苞,当时的石苞乃是以征东大将军兼领骠骑将军都督扬州,给他加了一个大司马的衔,瞬间便成为了官方第一人。
在石苞之后,接任大司马的依次为义阳王司马望以及高平公陈骞。陈骞伐吴前夕入朝,屡请逊位,近期一直传言由于其身体不好,司马炎并没有允许他的辞呈。
毕竟已是八十余岁的老人了,随时都有可能故去,所以实际上“大司马”一职有亦如无。
而大将军在开国时授予的人便是陈骞,在石苞死后转任大司马。在他之后,大将军亦无其人。近期有传言,琅琊王司马伷由于伐吴以及受降之功,极有可能出任大将军。
然而在目前的局面之下,大将军一职非同小可。至少在他看来,齐王就藩之前,司马炎不太可能会轻易授予任何一人。毕竟当前哪怕宗室之内,传位齐王的呼声也是很高。一旦有人得到“大将军”的职位,原本平衡的局势立马便会被打破,这肯定不是司马炎希望看到的局面。
总而言之,目前的形势下,五公中只剩下一个垂垂老矣的大司马陈骞,主要的政治角力还是在“下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与其余五公不同,这三公也是汉魏以来真正的三公,在朝廷中有着无可忽视的影响力。因为他们不仅仅地位尊贵,还有着一定的职事权。
大晋第一位太尉乃是何曾,而后依次为司马望、荀顗、陈骞、贾充。只是从孙皓“泥头入洛”后,贾充虽然是伐吴主帅,却乃是不得已之下被司马炎赶鸭子上架。
如今功成之日,朝廷不清算他作为反战派的责任,已是看在他佐命元勋的份上的格外优待。毕竟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多党执政,作为党争中的失败者,往往还是需要以逊位甚至身家性命为代价为决策失误负责。
便如当初东吴丞相诸葛恪,由于北伐失利,被对手孙峻联合吴主孙亮将其满门抄斩。所以鲁郡公贾充目前虽然还是太尉,却已经逐渐退出众人视野,平日里逐渐以宴饮交游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