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齐霖轻轻拍了下小道士的肩膀,伸手指了指,笑道:“那盒子里便装着呢,一共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所著的一部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
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
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棋经十三篇》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也是此书的另一重大价值。
此外,《棋经十三篇》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价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这些观点至今还为棋手们所称道。
总的来说,《棋经十三篇》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
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包括刘仲甫在内的宋代棋手的重视,“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
好就好在古文精炼,十三篇中短的不过五六十字,最长的也只有三百来字,总共加在一起,也就两千来字。
对于徐齐霖来说,费点精力和时间,换取“流珠”,还是值得的。若要他长篇大论,就差不多会畏难而退了。
潘道心已看过第一篇,深为叹服,此时一听,眼睛发亮,一下子就蹦过去,把盒子捧到怀里。摸挲了几下,打开盒盖看到里面的文稿,不仅咧嘴笑得欢畅。
“这棋书就送与你了。”徐齐霖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便是敝帚自珍,亦须好好保存。待到百年之后,传之后代,或刊行于世,也算对得起家师了。”
哦,哦!潘道心连连点头,把盒子紧紧抱着,想了一下,说道:“陆羽仙长的心血,某岂敢独专。待抄写后便还与哥哥,请哥哥刊行于世,为仙长扬名。”
徐齐霖愣了一下,问道:“你不怕别人学了去,棋艺胜过你吗?”
潘道心呵呵一笑,说道:“便是要寻高手较量,或是旗鼓相当的棋士,才能增长棋艺,输赢也是痛快。”
徐齐霖微感诧异,没想到这潘道心人小却有如此胸怀。很好,这样才是能史上留名、纵横棋坛的样子。
看着潘道心得偿得愿地满意而去,徐齐霖也不由得发出感慨。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真的值得吗?或许,更准确地说,那就是潘道心的追求和事业。
“流珠”戴在腕上,并没有给徐齐霖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和感觉,但他也不太在意。既是道家法物,他又不是妖魔鬼怪,肯定没什么害处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