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二十来个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徐齐霖有挺复杂的感觉。
大的十五岁,小的十一岁,都是读过书识过字的,也都是家世普通,甚至是受歧视的商人子弟。
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点,便是在科举上取得功名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是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从这方面来讲,徐齐霖和大盈库算是给了他们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
因为,唐代有大量流外官,充任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统称吏员。
流外官没有品级,按年度对其功过行能进行考课,经三考逐级升转,最后可以经考试入流,成为正式品官。
这种集考核、选拔、任用为一体的流外官铨选程序,叫做流外铨,也叫杂品入流。唐代由流外铨进入官僚队伍的数量最大,也是下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而流外铨选的标准大概有三个,“书”、“计”、“时务”,即书法、会计和实际工作能力。
虽然科举出身的官员品级较高,亦会得到大众的尊崇,但在实际工作能力上,却大多不如专业更精的流外官。
而科举出身叙职要再经吏部铨选,尽管取得高官的机会相对多些,但其入仕数量却要远远少于流外出身人。
象韩愈这样的大名士,还“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甚至有科举出身的,等了二十年还未获实职。
所以,如果只是想得个官儿就行,走流外官铨选的路子,反倒是更容易更宽阔。
象徐齐霖眼前这些平民子弟,便是多抱着这种想法,陈老财的儿子陈敬宣便是其中之一。
同样是算学馆,国子监他们是根本没有资格进去的,退而求其次,招收条件宽松的大盈库便是唯一的选择。
当然,大盈库的算学馆名声也不显,打着的旗号也只是为大盈库培养会计类的工作人员。
这些学员对此心中也有疑虑,也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尽管是平民子弟,但出自地主、商人等家庭,吃穿是不愁的,也愿意进行一下尝试。
对于学员们的心理,徐齐霖自是知道。可他也没有上来就灌鸡汤,什么奋斗就有出路,苦学就能出仕。
讲完了第一课,也就是最基本的阿拉伯数字,并留下作业,每人写五十遍。
“数月后,本官会上奏陛下,从你们中选择十名优秀者,与国子监算学馆进行一次比试较量。或许,陛下还会亲自驾临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