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一天天的长了起来,正是农忙时节,民兵们都各自要顾家,太平军正处于根本无法向外界投射力量的时期,正好专注于改革,在去年就定下了军改的方针,今年要一一付诸实施。
从队开始,太平军开始实行三三制改革,一个旗掌管三个都,而一个营只掌管三个旗,这样下来,原本至少要掌握20个都的营现如今只剩下了9个步兵都,所需要的指挥官能力也大大下降,高俊的夹带里面虽然也没什么盖世名将,但能把一千多人管理得不错的人还是有那么一群的。
步兵改革有序进行,影子统制们也在不断学习本领,随时准备接过指挥权,等十二个营基本建立之后,太平军步兵改革就度过了最关键的阶段。
按照高俊的设想,太平军在山东的军队将不会超过两万五千人,所以,十二个步兵营已经完全足够用了,但是,未来太平军可能还要拨出一部分部队去支援其他地方,所以可能还要陆续再成立五六个步兵营。
相比于步兵,真正的困难在于骑兵,好的步兵六个月就能练出来,好骑兵至少要练三年。
在过去几年时间,尽管资金不足,但高俊还是想方设法的培育了一批骑兵苗子,其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人,经过几次分兵,根据地还有数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骑兵营。
战马的培育则令人感到骄傲,现如今淮北地区能提供的合格成年战马已经达到了8000匹左右。
即便是骑兵至少要求两马一人,也能保障4000名骑兵自由奔驰,除此之外,根据地各处养马场还有驽马驭马数千匹,以及供拉车的牛、驴数千匹。
但是,此时真正困难的是如何确定骑兵的编制,目前,高俊手下有三种类型的骑兵:重骑兵,轻骑兵和通用骑兵,他们各自担负的任务不同,装备也有差距,按照李铭的建议,每一名骑兵都应该精通各类武器,并且随时更换装备,充当不同种类的骑兵,完成相应的战场任务。
但是也有不少中层的骑兵军官认为,太平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群铁血战士实在是太困难,倒不如学习一下宋军的花队法,轻、重、通用骑兵分类培养,各自完成自己的战争任务,并不混用。而太平军总部应该确立相应的编制,配齐各类骑兵人员。
两个意见针锋相对,各自都有理由,高俊也曾经去资格最老的几支骑兵部队看过,不得不说,李铭的想法是有依据的,虽然不能保证每个骑兵都精通所有技术,但是军官对他手下人马的能力都心里有数,他需要的时候,只要一声令下,相应的人手就会立刻出现。
也许他身后的50名骑兵中只有26人能够齐射,但他只要打个手势,这26个人就会立即心领神会,掏出弓箭来站到另一边去,以骑射手的身份继续作战,而他再打一个手势,这帮人又掏出刀枪来,回到骑兵的阵营当中。
无怪乎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只有跟士兵同甘共苦很多年的军官才知道自己哪个手下射箭最准,哪个手下最能探路,一旦有任务就能选出最合适的一批人。
但是,时代毕竟不一样了,高俊也实在没有办法支撑这样的训练,所以最后他采纳了那些中层军官的办法,将轻、重、通用骑兵分类,各自执行相应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