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方面当然据理力争,最后的协定是双方平分山区,至于辽阳府,谁爱要谁要。
高丽宣称他们能出带甲之兵万人,但是,无论纥石烈桓端还是孙庭都认为这数字是扯淡,根据他们的估计,高丽在前几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大,此时顶多也就出个三五千精兵而已。
总体而言,高丽也不算弱国,其人口比西夏还要略多一点,虽然疆域不广,山多田少,但比起西夏大片大片的沙漠,生存环境还是要优良许多。
高丽全盛时期,其人口可能达到了500万以上,自然兵力也与之相当,应当能出动三万好军马。
但是,现如今已经是高丽中后期,国内正笼罩在武人政治的阴云当中,由于长期的重文抑武政策,造成了武将们的过激行动,高丽文臣被屠戮一空,武将们夺取大权,并且连续争权夺利,直到前些年,崔忠献终于相对稳固的控制了这个国家。
为了巩固统治,崔氏不断的编练新军,但旧军又不予以裁撤,军额虽多,但精兵缺少。这也就是金军方面估计高丽只能出动三五千人的原因。
可以说,到13世纪初的时候,东亚各国,无论金朝还是南宋,无论西夏还是高丽,都已经进入了比烂大赛的决胜阶段,军队制度都陷入到了腐朽至无可救药的地步。(只可惜,最后的胜利者还是被蒙古人一波带走的大理,即便是算上自杞人的反抗,大理也只不过打了六年。)
但三五千精兵在辽东,同样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孙庭和纥石烈桓端决定出兵五千,与高丽遥相呼应,给予蒲鲜万奴以重击。
万奴只有万人的兵马,其中的精锐更加缺少,高丽的三五千精兵加上金军训练有素的五千人,足以在一个重要方向上把蒲鲜万奴打得抱头鼠窜,再加上宋瓦江流域的女真人对蒲鲜万奴也没有那么服从,有理由相信,这次战役会进行的很顺利。
纥石烈桓端已经重新缝洗了金军的旗帜,准备用一场战役,重新树立金朝对辽东地区的掌控。
从辽东到山东的海运已经逐渐成熟,因此高俊在短时间内就得知了会盟的消息,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不过他也写信提醒孙庭,不要贪图平原上的土地,争取在千山山区或者是长白山区建立长期的据点,修筑山城,备足粮食,做一个两年左右的规划。
按照高俊的估计,两年后才是东北军蛟龙出海,给蒙古人背后一刀的时机。
至于蒲鲜万奴,高俊也提醒在东北的各位军官:万奴曾经攻打上京、东京几次失败,但随后实力都恢复了,此人也不可小视,决不能抱着一战平定的心思。在辽东的部队要做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准备,花两年的时间巩固实力,积累军队,在两年后快速消灭蒲鲜万奴,然后准备南下参与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