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生无需劝我,此事前后我已经想通了,你放心,彭某绝对不会危害朝廷的。我已经决心率军渡淮,北伐中原。”
黄之孝瞪圆了眼睛,但是彭义斌决心已定,礼貌的请黄之孝先去歇息,过几日就回临安。
九月初三,彭义斌将南宋朝廷赐予自己的官印悬在楚州安抚使司衙门的大堂上,率领忠义军军兵及其家属七万余人,在一夜之间渡过淮河,北回中原。
当黄之孝回到临安的时候,受到的是极为热烈的招待,这次他出使淮南,在大家看来,一定是遇到过许多危险。因此黄之孝已经被江南士林接纳,成为了江南士族的主要人物之一了。
就连参政徐应龙都亲自接见了黄之孝,并且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看到黄之孝情绪不高,急忙勉励他:“彭义斌毕竟边帅难治,此番他率军离开,倒也减少了淮南的变数。北伐无论得胜还是败归,也都算不上要紧事,如今淮南空虚,朝廷正欲在此屯田养兵,准备收回故土。金人日渐疲弱,咱们收复故都,一雪前耻的机会也要来了。”
“大参,愚夫是真州人,对于这种事见得多了。当年韩太师北伐,兵马未出,楚州一带的良田已经变成韩家的了。现如今,江南士林和三衙将帅恐怕已经划分好了淮南的地盘,这军屯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大参也不知道吗?”
徐应龙沉默了一会儿:“固然是有一些人在淮南屯田上上下其手,但大体来讲,屯田主要还是用于养军。此番朝廷是真有了北伐的决心,不知道贤弟是否愿意为此效力呢?”
黄之孝笑了,但是笑的却有些惨然:“大参谬爱,但是愚老不过是一介穷酸,难以为朝廷做事了。”
徐应龙知道他的心思,因而也没有强求,两人又谈了几句话,黄之孝便起身告辞。
站在街上,看着临安的山外青山,听着远处的丝竹雅音,香风阵阵,黄之孝长叹一声:“这半壁江山……也不远了。”
此时,彭义斌并不知道江南发生的这些掌故,他惊讶的看到,招待他们这些漂泊已久的山东儿郎的,并不是太平军的刀枪剑戟,而是各级机关组织的大量犒赏,甚至还有酒肉。
当地甚至还派出了向导,一开始,军中有些人认为,太平军这些地方是望风而降了。但是当他们试图接过权力时,这些根据地机关的工作人员则既礼貌,但又有礼有节的拒绝:这些招待是高俊下令组织的,他们是在欢迎友军,但不是投降。
回到故乡,却又被另一群人如此热烈的招待,忠义军将士们惊奇的睁大了眼睛,这是他们生育成长的故乡,每一道山川,每一道河流都印在心田的最深处。现如今,山川地貌并没有改变,但是却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故乡,那个被阴云笼罩着的山东,在铁蹄蹂躏踩碎的血肉,嘶哑着哭泣的儿童,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可现如今,这些从山东走出的英勇战士回到故乡的时候,却发觉他们已经变成了客人,似乎当地人都不记得他们是谁了。
一切都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