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颠覆晚金> 第二十四章 赵公旭牵引滔天计(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章 赵公旭牵引滔天计(下)(2 / 2)

史弥远已经死了,高俊在愤怒中做出了这个决定:干掉史弥远。

太平军被重新动员起来,向海州集结,潘正、孙庭各自被编为营,增加了一个旗的军额,并且设立相应的附属机构。

高俊等待着敌军的北伐。

一面召集军队,一面高俊开始向军兵普及对南宋的了解,在短短三天时间内,高俊口述、审核、绘图,王浍参与、审理,程辟带领四名书手奋笔疾书,完成了《南宋备览》一书,此书分为两编,上编《南家风物》,几乎是南宋的一本袖珍百科全书,略微介绍了南宋的历史、疆域、区划、官制舆服和农田物产。下编《太白要闻》则是对南宋军队编制、力量、作战习惯的全面讲解。

连抄写带印刷,总算做到了每个都有两本,军使军典们又被拉到高俊这里上课,回去给军兵讲解。

“南家的兵马,分为三衙、御前屯驻大兵、新军三部分。北宋三衙统率全国禁军,等到本朝南下,宋军几近全灭,南家又出了岳飞、韩世忠、吴阶、刘琦、张俊、杨沂中等人,各自收拢残兵,自成一军。由于事急从权,他们的军马没有编入三衙序列,而是独立成军。赵康王先后设立神武军、行营军来称呼他们。这些人是天会、天眷年间南宋军马的主力,三衙名存实亡。”高俊向高级军官们解释。

“等到1142年……我呸,等到皇统二年,和议已成,康王冤杀岳飞,拆散岳、韩、张、吴的行营各军,将其中部分兵力重新补充到三衙各军当中,三衙恢复后,马军司从临安府北移建康府,称为马军行司。而剩下的行营军则分为十路都统制,改称‘御前屯驻大兵’。这十路分别是兴州、利州、兴元府、金州、鄂州、江州、江陵府、池州、建康府、镇江府十路大军,少则一万,多则三四万,都驻扎在大江以南。三衙和御前屯驻大兵是南宋的正规军。”

“近世以来,宋军多设有新军,这些新军占用的是三衙或者御前屯驻大兵的缺额,但是听宣不听掉,往往由当地主政官员直接指挥,作为补充。十年前泰和战事,宋军三衙惨败,世人皆知三衙兵马不堪用,反倒是新军屡建奇功。最早的新军是广东循州摧锋军、福建泉州左翼军和江西赣州右翼军,后来又有湖北忠武军、湖南潭州飞虎军、淮东楚州武锋军、扬州强勇军、真州神劲军等等。”

“所以咱们在淮南要面对的主要是这些军队:建康府的三衙马军行司、建康府都统制司、镇江府都统制司、淮东武锋军、神劲军、强勇军。池州都统制司和三衙步军也可能来援,要谨慎考虑。”

一听说敌军如此之多,军将们都有些紧张。

“敌军的编制和兵力,能说的不多,因为各军都有不少缺额,但是料敌从宽,我们就说南军的满额兵力。”高俊又回到了逛论坛那时,一口气报出了一连串数字:“马军行司,三万人;建康府都统司,五万人;镇江府都统司,六万两千人;池州都统司,一万二千人。还有武锋军一万四千人,用的是步军司的军额,剩余新军用的是以上部队的缺额。至于忠义军,根据俘虏所说,编制为一万六千人。”

“一共是十八万四千啊!”楼升算完之后不由得惊呼一声,把太平军正军贴军全算上不过五千人,南宋仅仅在淮南的军马就是太平军的近四十倍。

高俊点点头:“各位,以你们看,咱们有没有打到淮南的实力?”

军将们都不说话,李铭率先站起来。

“高郎君!几年前运河血战的时候,我是反对郎君的!那时候我怎么反对郎君,今天我就怎么支持郎君,天大的困难咱们都闯过来了,我没二话,就是跟着郎君走!”

楼升、冯达等人纷纷起立,表示对高俊言听计从。

太平军做好了对宋战争的准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