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好意思地道:“我一个大老粗, 喝那么好的茶可惜了。还是你喝吧。”
说着, 就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块巴掌大的茶饼来, 假装自然地放到她那边的茶盅旁,手却微微有点抖。
这其实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没了体面的喝水盅, 在心上人面前拿个大海碗灌水,怎么看也挺奇怪的。
黎燕燕认识李向阳这么久, 确实没见过他喝茶。他这个人不太讲究,平时桌上总摆着个土碗。碗里装的也就是清水。
渴了,随手端起来,咕咚咕咚一灌。
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那只大碗就失去踪迹了。
她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解渴的。
晓得他这茶叶是特意为她弄过来的, 黎燕燕低声说了句:“谢谢。”
可她一谢, 李向阳就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了,赶紧把水利的事揪出来说:“谢啥谢!咱们公社还有一件大事, 要麻烦黎同志帮忙呢。”
“什么事?”
“你看,你之前不是在县水利局工作吗?那么,对水利什么的,你肯定很熟了。现在田地里的庄稼正饱受旱灾之苦,乡亲们虽说每天都在积极担水浇地, 但这样做, 又累人, 效果又不显著。你看……”
黎燕燕略微想了想, 说道:“要不, 在河边架水车吧?”
“水车?我在课本上倒是见过,不过我们这边没人会造这种东西。而且整个公社的地,占的面积也不小。要把所有地都浇灌到,那得修多少水车啊?”
“不需要的,只要修两座大型水车就可以解决问题。至于怎么造嘛,我这次下乡,随身带了专业书籍的。书上有图纸跟水车制作详解。这个你可以放心。”
这下李向阳来了兴趣,请她继续解说。
作为提水灌溉的工具,水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最初还需要以人力推动水车运作。但到了唐床时期,已经进步到能用水力作动力的地步,且功效也更大了。
只可惜,再好的工具也只能被文化人士,以及专门制造水车的工匠所掌握。而且,知识分子掌握的,还只是书面上的内容。
幸好黎燕燕除了是知识分子外,还是水利局出来的。对水车的了解自然比别人要多。
她告诉李向阳,一辆大水车就可以灌溉六、七百亩农田。水车和运水的栈道都可以用好的木材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