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关,人口买卖就到了高潮。宋朝对于私人奴仆是有规定的,表面上好像废除了私人奴仆一般,改成了雇佣关系,也就是说卖身为奴,变成了跟别人签订一个雇佣契约。这个契约是可以解除的,比如契约时间到了,就解除了。
这是进步。但其实这个进步并不大,不过就是换了名头而已。卖身契变成了雇佣契,其根本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契约还受到法律保护。
主人对于所谓雇佣而来的奴仆,依旧有处置权,说把你送谁就送谁了。苏轼如此,小说里的潘金莲也是如此。
插标卖首这个词,意思就是在身上插一个标记,把自己的命卖了。
泉州城内的街道上,忽然就出现了许多插标卖首的人,小孩子居多,只要是女孩子。城内的富贵人家多,卖孩子不一定就是父母心狠。更多的想法是把孩子卖到富贵人家,有一口饱饭,有一身暖衣,能健康长大。即便是富贵人家吃剩下的残羹冷炙,也比穷人家的正餐要丰盛美味得多。
这么一想,古代卖孩子的行为,也就不一定那么卑劣了。还有一些无奈悲哀的感动。
父母拿着卖孩子的钱,度过一个年关,若是孩子长得漂亮,价格卖得高,兴许还能置办一两亩田地。
不过还是有悲哀事情的,若是转头主人家把孩子卖到了青楼之类的地方去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作为父母,只希望主人家能菩萨心肠。作为主人家,只要孩子懂事伶俐不犯错误,一般也不至于把人往牙行或者青楼里卖。
但也架不住也专门做这个生意的人,在大街上到处寻着,专门挑一些长得漂亮的小女孩,买来直接往青楼或者牙行里送。
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自己甄别了,若是自家有富贵亲戚的,或者有亲戚在富贵人家当管家之类的,大多会直接送过去,避免被人骗了。
甘奇从牙行里买回来的那些丫鬟小厮,大多就是这么来的。
这才是真正的大宋朝的社会现实。
甘奇以前是真的没有看到这些底层赤裸裸的现实,如今只要出门,到处都是。
对于古代社会,真的不能有太多的好感。人吃人,一点都不假。
汴梁城里的年与泉州城里的年,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也不怪汴梁城里的皇帝,永远都会觉得这个国家的百姓都在安居乐业,直到宋徽宗赵佶亡国之前,他还觉得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
过年了,州衙里的家宴也极其丰盛,春喜今年在街上也买回来了一些小姑娘小丫鬟。
一大帮跟着甘奇从汴梁来的汉子们都在宴席之中,便也有足够的人手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