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日记清楚写出了《星星之火》存在的大部分问题,甚至表示长期支教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将支教单纯当作慈善处理,因为它更需要国家投入大量教育资源,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普通人群的善意。
原本觉得报告体无聊的读者,看过电影之后再读日记,就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暗藏的深意。
他在努力为五六岁的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还在向他们灌输走出大山的思想。
明明是一个和支教团五人组一样,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站在贫瘠穷困的大山之中,活得像电影里走出大山又重新回到希望小学的齐老师。
网络游民十分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看过几篇煞有介事的推理文,他们已经将日记作者和化石先生等同起来。
对了,他们想起来了。
像齐老师这样驻扎深山,勾起观众思绪的乡村教师,确实像是电影里唯一的正面人物。
正面得除了贫穷,再没有别的缺点,特别适合作为编剧自己的化身。
呼唤《支教日记》作者现身说法的声音过于高亢,终于送走了村小全部学生,完成任务回来的严齐,刷开微博搜索《星星之火》,就能收到无数疑问。
这还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连带着笔名都成为了某位神秘隐藏身份的资深编剧或小说家,地位突然升高,搞得他惶恐不已。
严齐可不敢冒领韩老师的功劳。
但是韩老师披马甲上阵,就是为了回避所有“韩训”带来的干扰,让电影单纯回归电影,不带任何的鼓舞或者批判色彩,任由观众们自由辩论“支教”这件事本身。
于是,严齐开通微博,作为《支教日记》撰写者发出了声音:……我支教回来了。但我不是化石先生。
已经信誓旦旦将严齐与化石先生划等号的观众,看到这条消息满脸问号。
你不是化石先生,那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