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丹只给了赵国上将军廉颇五万大军,在战国末期五万大军对于一场国战来说实在是有些少,即便是加上上党赵国将军乐乘率领的两万边军也不七万。
七万大军对于秦国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压力,现在秦国已经将战略目的从赵国的身上转移到楚国,尽管武安君白起一直坚持认为秦国应该将主攻目标锁定赵国,但秦王嬴稷现在想要的是开疆扩土。
赵括尽管内心之中有着那种渴望战场征战的热情,但是对于这样的战争,他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一点赵括和廉颇不同。
廉颇毕竟是战国时期的百战之将,早就熟悉了这种征战的方式和节奏,而赵括并不喜欢,七国内部这样苦战而没有什么结果的战争,不是赵括喜欢的战争。
蔡泽依然是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每天穿着侍卫的装扮,三名名士之中,蔡泽负责是赵括,但赵括的行事暂时让这位后世秦国三世的相国还没有什么需要指点谋划的。
赵国两世为人,尽管在这些谋划上或许不如三位名士,但后世的大学生加上纸上谈兵的赵括,两个人的能力综合到一起,还是十分强大的。
就在赵国五万邯郸兵营的大军找上将军廉颇的率领下向着上党进发的时候,一道军报从北地雁门快马送进赵王宫。
赵王宫紧急御前会议就在这封军报送到之后立刻召开,赵王丹看着军报脸都绿了,二十万匈奴大军出现在北地雁门之外三五日便能抵达雁门。
赵王丹连夜着急重臣商议对策,其实也没什么好商议的,匈奴大军和其他六国不同,其他六国出兵你还能想办法找个联盟,或者割地求和。
但是匈奴来袭,他们就是来抢东西,抢人口,占地盘的,根本没有丝毫的商量余地,只有一战,你不将匈奴打回去,他们就会一路向前冲杀,就像蝗虫一样,所过之地席卷走一切。
对于匈奴军队的数量,赵括本人是持着怀疑的态度,二十万匈奴大军,这个数字有点夸张,要知道去年冬天匈奴也不过集结十万大军,而且被赵括斩杀了数万。
这很有可能是雁门郡守信封,故意夸大其词,去冬赵括返回邯郸曾经上奏北地需要人口,需要兵源,但是赵国刚刚结束秦赵之战,无力北顾。
赵王丹的御前会议只有一个议题,派兵救援,派多少兵,谁来领兵,此时的赵国北地是历史上北地防御最薄弱的时期。
后世李牧担任雁门郡守,不断地从内地征召军队,最强大的时候北地军队达到十万人,也正是这十万大军,给秦军重创,成就李牧战神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