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天琪看了一眼太子,道:“陛下,太子早已成年,太子大婚册立太子妃,乃是我朝一大喜事,百姓更是昂首期盼,正当其时,请陛下恩准。”
朱瞻基心中大喜,嘴角露出微笑。工部尚书江凯也道:“陛下,太子贤德智广,如果此番大婚册立太子妃,则是大明之福,百姓之福,请陛下恩准。”
礼部尚书姚中伟,道:“我中原王朝,重礼仪伦理,更重天下社稷与福祉,牵扯到我大明江山的黄图永固,殿下身为一国太子,册立太子妃,乃是天地厚德,理所应当,请陛下恩准。”
监察御史、礼部、工部一一表态支持,引来了诸位臣工的纷纷附和,接着刑部、兵部、户部都一一表态,再接着就连督察院也随声附和。
朱瞻基兴奋异常,看着底下臣工渐渐微笑点头。但是沈和与孙康却是冷汗直流,面露忧色,孙康正待要发言,被沈阁老使个眼色,压了下去,孙康会意,心知沈阁老必有主意,因为皇上还没有发言。
所有的目光此时都盯着天子,天子面色凝重,眉头紧缩,又拿起沈和的那本奏折,又看了一眼太子,太子眼中的兴奋让天子显得有些镇静。只见他看着沈和,道:“沈阁老,你怎么看?”
沈和不亢不卑,回头扫视一眼身后诸位大臣,道:“陛下,老臣以为,眼下太子成婚册立太子妃,时机未到,不可盲目行事。”
这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一般,砸到朱瞻基的头上,让他不知所措,他表情瞬间凝重、难以置信的看着沈和,但是他没有说话,因为他还很清醒,这件事情最终还是由天子定夺。
朱瞻基冷面看着沈和,又看了一眼孙康,如今所有部院都表了态,只有大理寺还没有表态,朱瞻基迫切的想要得到大理寺的态度。
天子也看向孙康,道:“孙卿家,你怎么不说话?”
孙康略显紧张,内心澎湃的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太子,道:“陛下,臣也以为目下时机未到,请皇上明鉴。”
孙康的态度犹如一把刀子直插朱瞻基的心脏,朱瞻基简直不敢相信,二人会临阵倒戈,不惜与满朝臣工意见相左,还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与两天之前在谨身殿的场景不相符,朱瞻基不禁心里一阵恼怒,只见他冷冰冰的盯着沈和与孙康。
天子看着沈和与孙康,又看看一边的太子,最后扫视了一眼底下的臣工,最后目光还是落到了沈和的身上,因为天子此时也很困惑,道:“阁老,你说时机未到,为何呀?”
沈和刚要发言,孙康抢着道:“陛下,臣以为,陛下龙体欠安,此时再册立太子妃,难免会引起朝纲混乱,百姓不安,俗话说,人心难测,人言可畏呀!陛下。”
忽然朱瞻基站起来,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孙康怒道:“什么朝纲大乱、百姓不安?什么人心难测、人言可畏?一派胡言,诸位臣工都支持册立太子妃,朝纲如何会乱?如今父皇龙体欠安,百姓人心不安,此时本宫大婚册立太子妃,乃是持人伦,定民心之举,更是为父皇祈福之举,有何不可?”
孙康跪下,匍匐在地,不敢再言。沈和道:“陛下登基未满一年,年号初立,此时太子大婚册立太子妃,于情于理都有违天意礼法,请陛下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