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俩这么一提,可见我和这些经书的缘份也是到了。”
李淑妃拍着梁玉的膝盖说:“到了到了,是缘份到了。”
两人正说间,那边棋盘上一阵惊讶,又是骚动。两人一齐看过去,只见桓嶷正教阿鸾行礼。李淑妃惊讶道:“这是怎么了?”陆氏一旁试泪,语带喜意:“圣人给阿鸾食邑了。”
桓琚哪能赢孙女儿呢?随她怎么玩,桓琚就陪着,完了投子认输。他一认输,便发现儿子眼睛更亮了,还直勾勾地看着他,也不躲闪了,居然直接说:“阿爹,彩头呢?”
桓琚希望桓嶷能跟他多说话,问道:“什么彩头?”
桓嶷居然梗起脖子来讨价还价了:“您还没封阿鸾呢。”
桓琚高兴了起来:“封号是她该得的!这就给!”
“那彩头呢?”
桓琚更高兴了,儿子居然学会顺竿爬了:“你说呢?”
“食、食邑,可得多些。阿鸾与别个不一样的。”
“就依你,你说多少?”桓琚含笑看着儿子,越看越觉得有趣。
桓嶷被亲爹看得满心不自在,抱紧了他的小侄女。想了想,报了个数:“五百,这得是另加的,比旁人多的。”
桓嶷道:“就先五百,我给的。再多,你去想办法。”就给了孙女儿一个郡主的封号,外加五百户的食邑。即使是皇室子女,也不是生下来就有封地封号的,一般是按得宠程度,越合心意封得越早,也不是所有人的食邑都一样的,越讨皇帝喜欢,食邑越多。
阿鸾是前太子的女儿,照例是个郡主,但是她才五岁,亲爹死的又早,当时一团乱,大家争储位。她年纪还小,还没到迫切要封她的时候,李淑妃与陆氏担心的就她一个。就怕人走茶凉,等她长大了,处境尴尬。
五百户的食邑对郡主而言已是不少了,公主们封个千户的也不算很委屈,遇到朝廷提倡节俭,公主甚至也可能只有几百户。桓琚还与儿子有约,这五百是额外的,以后还得有。
桓琚做完了这一件事,颇觉了了一桩心病,也是心情舒畅的,对李淑妃和陆氏道:“阿鸾还小,不要过份拘束她。宫里难道不是她的家?要多出来玩耍。”
李淑妃与陆氏连忙称是。
桓琚又问:“你们又说什么呢?”
李淑妃笑道:“与三娘说佛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