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目光深深的盯看着荀攸的眼睛,说道:“荀君,从初平三年开始,我便与你共结君臣之义,这么多年,无论是诛李傕、征袁氏,你都站在我这一边。如今我欲力图革新,重开盛世,荀君可还愿意与我站在一起么?”
“陛下……”荀攸离席拜倒,惶恐的说道:“陛下欲兴汉室,臣岂能不供牛马奔走?”
显然,皇帝对荀攸的这句话并不满意,他忽的厉声说道:“当年奋义诛董,受困狱中仍谈笑自若的荀公达,如今安在?可还记得那时怒强臣窃命、忧国忧民之心吗?”
荀攸低头不语,当初谋划诛董,的确有一番忧国忧民的热血,如今身居高位,初衷虽未忘记,但也不知不觉掺杂了私心。
“我一直都是将你视为股肱心膂,”皇帝无奈的叹了口气,伸手将荀攸扶了起来,对他说道:“这一次的纳谏,由你来收集整理,按事有轻重缓急,一一分出先后,条陈进上。我等再把要紧的事办了……你放心,我知道你在担忧什么,士乃朝廷的根基,根基不动,天下不乱。”
这仿佛是句分量十足的承诺,荀攸不敢轻信,却又不得不信,他看着皇帝诚挚的眼神,心里不禁动摇起来。皇帝有意打击豪强、限制世家,前者是荀攸有限度的赞成,后者则是一直持有异议,因为他的立场就在这里。
眼下听皇帝仍以士为重,可‘士’能代表世家么?荀攸在脑子里飞快地想着,然后答应道:“臣谨诺。”
“荀君以为刘备此人如何?”皇帝换了话题问道。
荀攸想到早上在前殿听到皇帝与刘备之间的一番问对,似乎想到了什么,脱口说道:“刘备有雄才,能得众心,乃当世人杰。”
皇帝听到荀攸口中对刘备这样的评价不禁有些讶异,他追问道:“能得众心,这要从何说起?”
“听闻此人在徐州时便深孚众望,太常陈公、太中大夫郑公等人皆称赞其仁德。徐州士民,如今也多思之。”荀攸对刘备不吝夸赞的说道。
或许是他这一番捧杀起到了作用,或许是皇帝目前并没有重用刘备的想法,在接下来皇帝并没有再往这个话题深入讨论,而是与荀攸接着敲定了许多细节,互相交换了彼此的想法。
一番深谈过后,君臣二人似乎比以往更亲近了不少,在不少方面都取得了共识,比如革除积弊势在必行,这其中打击不法豪强是不得回避的根本问题。
夜色渐深,窗外的风雪也开始停了,皇帝与荀攸将最后一口酒饮尽,与荀攸一前一后走到门外。
此时的天穹之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轮明月,照亮着深邃的夜空,承明庐外白雪如被毯,月空之下皎然一片。
皇帝吸了口冰凉的空气,亲热的抚着荀攸的肩,用着无限期望与勉励的语气说道:“荀君,明日过后,还有一场盛世在等着你我君臣一同打造。你我君臣相得,千万要为后世之人做榜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