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明灭中闪现熟悉的音容
往事鱼贯而出
我把头颅贴近黄土
用悲伤的情怀凭吊那
前世的悲悯
天空中一直有蒙蒙细雨。纸钱越烧越旺。老家的说法,焚烧的纸钱烧的越大越欢就越好,意味着“那边的人”高兴。
王一元深深的叩拜下去。烛光摇曳,线香袅袅,他蓦然间分明看到自己小时候某个夜色深沉的夜晚,灶膛的火光映照着在灶洞前凳子上父母慈祥的脸,老油灯下,火光明灭,一顿饭就在自己饥肠辘辘的企盼中熟了……他不知不觉泪眼婆娑起来。
想像着黄土之下那个曾经真实的温暖怀抱,还有在荒草遮盖下的一个个曾经鲜活的故事,泪水化作清明雨,每一滴雨都载着无尽的思念!
都说阴阳两隔,其实,又哪能真的隔得断呢?
就犹如眼前这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清明吊子”,王一元仍然清晰的记得,以前自己小的时候家里从来都不用买,因为母亲从来不让买,说是太贵。
于是早些年,家里之前上坟用的清明吊,是母亲每年自己动手剪制的。
在每年清明节来临前,母亲便会选出一个晴朗的日子,拿出团簸,对着大门,正襟危坐,用一天的时间折啊,剪啊------
印象中母亲的手很巧,一把剪刀,一张白纸,在她的手中,左右上下的折叠,横竖正斜的裁剪,一抖一拉,平面的透缝纸面便瞬间垂挂开来,穿上纸稔,中部用彩纸腰上个结,挂在竹竿上,白洁的清明吊便成为了一件立体的艺术品。
那时的母亲,在大门的框架内,用剪刀,剪出了光阴的剪影,剪出了先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