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海宁又一次参加了高考。 尽管这一年,十分刻苦努力,尤其是在数学的复习中,有姐夫的悉心辅导,但还是以9点5分之差而没有进入投档线。 最令海宁遗憾和生气的是,考试前,对高考辅导颇有经验的姐夫说:“我琢磨,这几年的数学考试时,每年必有一个数学定理证明,今年不考三垂线定理证明,就得考正余弦的两角和差公式证明。” 因数学基础太差,海宁只能把三个定理和公式的证明背了下来。结果,文科数学试卷果然出了三垂线定理证明,还有一道题,则是利用正余弦的两角和差公式求最大值,这一道题正好10分,可是在考场sh宁却没有做出来,等考完后,却突然想出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此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政治科考试时,一道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题,却在审题时,出现了马虎,把论述题答成了简答题,此题亦是10分。结果,海宁再次名落孙山。 尽管再次落榜,但这一年数学得了27分,与一年前的3分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如果利用正余弦两角和求最大值的题在考场上做上的话,则就是37分了。这样的数学成绩,为下一年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绩的取得,是与姐夫的精心辅导密不可分的。 没有这一年的基础,绝没有下一年的成功,就如人吃饭一样,没有前面垫底,哪有最后的饱腹? 高考结束后,海宁回家了。 焦急的等待中,大姐来信了,告诉了海宁的高考成绩,同时在信中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做好再复习的准备,来年的高考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复习的地点由海宁自己来定。 人的命运,有时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有某种因素在左右吧!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海宁回土岭参加预选时,三姑和母亲曾背着海宁和表哥,花了3元钱,在三姑家附近的某算卦的瞎子家,给海宁和表哥卜了一卦,居然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 算卦先生说:“这俩孩子书念的不错,将来都能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成家后日子过得不错。” 当三姑和母亲问到两人今年的高考成绩时,算卦先生是说:“尽管书念的很好,但他俩今年一个也考不上,得二进宫。” 问到他俩能考到什么学校时,算卦先生说:“能考到什么学校我不知道,但他俩都能考上,方向是一个东南,一个是西北,他俩不在同一个方向的城市读书。” 晚上睡觉前,三姑父对海宁和表哥说:“学习就得做好长期准备,学习这活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学好的,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两人并不知道这话的真正含义,第二年,两人都被学校录取后,三姑和母亲才说了她们去算卦的事。结果,表哥考到了延边农学院学农学专业,海宁考到了鹤城师专政史系历史专业,真的印证了算卦先生说的“一个东南,一个西北”。 没事做时,时间总是过得很慢,但秋天还是很快就到了。分成了生产小组的人们都到离家近百里外的草原打养草去了。 立秋刚过,该铲秋菜了,缺少人手,海宁被找到了组里帮着干农活去了。 对于农活,他只是在学校里干过,真正和社员在一起干活还是第一次。 起初铲了三天的秋菜,标准的500米的垄,打头的,把他甩在后面至少要有200米,那三个女生,也把他甩下100米。 秋后的太阳很毒,人们常常把它叫做“秋老虎”,只一天的时间,海宁就被晒得身子发红发紫,几天下来,就扒下了一层皮。 几天后,打养草的人们回来了,但秋收时,有多少人手都能用sh宁便继续在组里帮忙。 整整干了一个月的活。 十月二号这一天,七叔来送信:十月三日,县里的补习班就开课了。 海宁准备好复习用品后,继续干活去了。可是,最后一天,海宁和组里的一个外姓人在夜战时发生了冲突。 中午上工时,海宁和老弱的表姑父,在场院里摊荞麦。 一下午,两人从没休息过,把摽着跨杠的四大马车荞麦,完全摊开后,又牵着几匹好使的马,把荞麦踩踏了很长时间。 哥哥们收工了,海宁和表姑父也回家了。 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大伙一起来到场院起荞麦了。 四大车的荞麦,又经过马的踩踏,自然是很大的面积,同时,踩踏之后,荞麦自然很实了,起荞麦的时候,自然要费很大的力气。 开始干活的时候起,这个外姓人,嘴就没停过,一个劲儿的说“这一下午,两个人就干了这么点活,尽呆着了。”,这人见哥哥们没有搭话,后来居然说:“干了这点儿活,却还要给和大伙儿一样的工分,这不是让别人吃亏吗?” 哥哥们还是没有吱声。 干了大约一个小时,十几号人也没有起完三分之一的荞麦场子,这时,这外姓人又自己说开了:“这么多人,干了这么长时间,才干了这点,这俩人,这一下午,还真没少干。” 海宁听到这话后,起初没有吱声,后来,这人又自言自语了好几遍,海宁的哥哥们也还是没有搭言,默默地干着活。 海宁听到这些话后,开始一改先前忍气吞声的态度,把话接了过来,但,说话的态度,却很让人难以接受,海宁开始骂人了。因这外姓的人觉得是他没理在先,不管海宁怎样的骂,就是一言不发。 人在生气的时候,骂人或者动手打人的话,对方如果不回击,这骂人或打人的人会越骂或者是越打越来气的,就这样,海宁足足骂了一个小时,后来哥哥们见那外姓的人没有还嘴,便说道:“老六子,别骂了,歇会吧!”,但海宁并没有就此停止,直到觉得自己出完这口气后,才停了下来。最后,海宁说道:“说我和大伙儿挣一样的工分,便宜我了,我在家待的好好的,是组里干活的人不够用,上赶子找我来的,干完今晚,老子就不干了,老子不占你的便宜。”,说完,海宁把起场的叉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回家了。 这一个月的农活,给了海宁太多的启示、太多的感慨:干农活,自己连那三个女的都赶不上,并且,这“秋老虎”也太毒了,晒得人火辣辣的,劳动的时间太长了,中间能休息半小时就不错了,晚上还要经常夜战。同样是为了生存生活,可是农民的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几千年来,简单枯燥又特别的劳累,海宁真正对“锄午日当午,汗低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一回零距离的体验:为了生活的更好,在中国,最好还是不要当农民啊!前些年,哥哥们不当农民,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让考学了,一定要通过高考这条路,走出农门,不但要为自己谋得相对安稳之职业,并且,更能光宗耀祖。后来,每当学习松懈的时候,海宁都会想起这一个月干农活的日子,松懈之时,稍试休息后,便又刻苦的坚持下去。并且自己劝慰自己:人必须经历磨难,方能沿着确定的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走,并最终取得完全的胜利。 此番经历,更让他对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