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多少人是生下来一路光明,一路明理,一路顺风?这种人会有,但遇事而改,再遇事而改的人占相当一部分。
廉颇负荆能请罪,当时他已是大将军。正因为是大将军,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当时,他已是大人。
周处知错除三害,有一害就是他自己。当时周处上山射虎,入水博蛟,应该比柳云若年长。
楚庄王在位三年没有作为,大臣进言:“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原因?”楚庄王回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遂成春秋五霸之一。
这是个成年人,扭过自己在三年里的行为和性子。
他们都拥有成年人的性子。都知道让大人修正,比孩子更难。因为大人性格算定下来,大多自认为确定下来自己的观点,遇事习惯性由这个观点发出。
跟他们相比,柳云若还小。谁把这么小的孩子看成一杆子到底,怎么能说正确?
太后在生完气后,盘算一下柳云若家世好,生得好,参与夜巡可见不笨。除了不懂事拧着以外,性情不暴躁,没有怪癖性。她还是接受的。慢慢等着,也就在今天等到,也就难掩惊奇。
但再惊奇,太后自有主张。还是拒绝柳夫人。柳夫人母子并不过多失望,太后并不容易说动。尽力的坐上一会儿告辞。
走的时候,柳云若对加喜摆摆手,加喜笑眯眯也摆摆小手。出宫门上车,柳夫人对儿子还是没生出惊奇,没看出他变了样,和以前一样,拿他再训几句:“总算你懂些事儿,以后回回如此才好!”
柳云若垂下头,老实听话模样。在他心里暗暗地道,加喜是我的!
…。
出十五以前,项城郡王暗暗着急。他想见袁训,把郡王们商议的话告诉他。这算不算郡王的内奸?这不稀奇。项城郡王就打算对这“舅爷”买个好。
但和郡王们主动进见太子担心梁山王疑心一样,项城郡王主动去找袁训,梁山王就住在袁家,他爹他儿子也看得到,项城郡王得寻机会。
太子会主动见郡王们,单独做个抚慰。袁训不会主动见项城郡王。这一位就等啊等,终于等到的时候,是奉梁山王护送太子一行不知去哪里的路上。
随同去的,各郡王世子人人有份。大家蒙在鼓里东猜西猜去哪里,项城郡王却暗暗欢喜。虽然在路上大家扎营在一起,但有个说话的机会倒比在大同不管怎么看也是刻意拜访简单的多。
他走进袁训帐篷的时候,袁训愣上一下。项城郡王简略地说了说,袁训皱眉头,倒没有怀疑项城郡王为什么来报信。身为兵部尚书,他也应该有这种消息。谢过项城郡王。
这个时候,靖和世子和张豪站在一起。树林后面小溪流边上,两个人都来饮马那架势,其实水面冰凝,没有马下嘴的地方。
但马挡住人,话也能挡住三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