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的规矩是嫁出去的女儿回门时都能从长辈那儿得一份礼, 得了这最后一份礼, 就当是长辈护持子孙的义务到此为止, 这就算是成人了,以后就要照顾家中子孙后辈了。
原本唐宛宛是小辈, 长辈送礼她得跪着接。只是如今身份不一样了, 唐家人哪敢受她的礼?反倒一个个恭恭敬敬呈上礼来, 挨个说了两句吉祥话。
先前宴上人多眼杂, 还不觉得如何。此时院子里有会武的宦人若干,将这院子严严实实围了起来,唐宛宛跟老太爷一样坐在上首,身后又站着一等丫鬟与大力嬷嬷各四位,不论谁上前都得被她们从头到脚仔细盯一遍。
见礼时,走到她身前三步就会被丫鬟拦下, 将那礼物双手接过在唐宛宛眼前略略过一遍,就放去了一旁的八仙桌上。
厅中的妇人们总算能真真切切意识到, 这个隔房的孙丫头是真的飞上枝头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除了模样周正再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小丫头了。
除了其中几个常在老宅中走动的跟唐宛宛还算亲近, 脸上还有个笑模样;别的妇人都是小心翼翼的, 本就没见过几面,如此生疏倒也不显违和。
这个说“民妇恭贺娘娘早生贵子”,送了一尊送子观音象。
那个说“民妇祝娘娘早生贵子”, 送了一男一女两个金娃娃。
再上前一个照旧是“民妇也祝娘娘早生贵子”。这位夫人面庞宽厚,叫人扛上来四个沉甸甸的麻袋。
红素指着两个嬷嬷挪到一边去,打开一瞧, 四袋里装的分别是红枣、花生、桂圆、栗子这四样。
红素一时都有些怔,她活了二十多年还是头回见这样送礼的,只能感慨自己见识少。
大概是最初有个会说话的起了头,后头的都有样学样,尽是些祝唐宛宛“早生贵子”的,这个词一遍一遍说,唐宛宛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愈发意兴阑珊。
有几个心善的祝她身体康健,却没一人祝她与陛下恩爱和睦的。
坐在下首的唐夫人听得心里发酸:这贤妃与皇后虽只有一线之差,可放在民间,相当于是个贵妾。好像在他们眼中,宛宛生个孩子后半辈子就稳了,仿佛她这辈子就指着孩子活了。
穷亲戚富亲戚走完一趟,已经半个时辰过去了。唐宛宛跟着老太爷和老夫人去了书房,老太爷一手捧一块比巴掌还大的石头,家中子孙怕他一不留神把陛下的赏赐给摔了,被老太爷挨个瞪了一眼,谁给他拿都不让。
正院的书房挺大,里头倒没有几本书,三面高高的博古柜上摆着的都是各种精致的木雕与玉雕。老太爷年轻时喜欢玩玉,当时唐家刚刚剥了爵,还算是京城的一等门户,家中多的是苦读诗书想要入朝为官的子弟。
老太爷常因为几块石头废寝忘食,不知被多少人指着鼻子骂玩物丧志。后来十年如一日,还真让他玩出了名堂,书房里摆着的都是他这么些年的得意之作。
玉刻是一门精细活,又费银钱又费功夫,能学出名堂的极少。京城财路广,老太爷的子孙辈都陆续从了商,没几个孙儿肯耐着性子跟他好好学。
老头子年纪越大,这手艺却舍不得丢。没法了,往家奴中挑拣了两个手巧的,将一手本事悉数相传,也算是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