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我在替自己长辈脸上贴金,而是爷爷他在命运女神的垂青下确实赶上了好时候。
在抗战初期,对敌情报工作一度开展得相当艰苦,那时日寇气焰正盛,再加上其国内经过多年备战,后勤物资暂时比较充裕。
一有军事行动,日寇便带着给养乘着专列直扑目标地点,于途绝少停车补给,根本就不接触外人。
我方人员想要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十分困难,即便历经千辛万苦搞到了,未等交通员凭着两条腿将其传递出去,鬼子们已经下了火车举着刀枪杀过来了。
这时好不容易搞来的情报也随之失去了意义。
然而这一切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一来日寇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不足,必须依靠当地伪政府配合来征夫征粮,一旦鬼子开始着手抢粮,那肯定就又在打什么鬼主意了。
二来此时日寇要掠夺南洋资源,将大量原本用于进攻我方的主力军团调往南洋前线,导致后方日益空虚。
这一时期沦陷区的治安稳定,主要依靠后续从日本本土调来的乙种甚至丙种师团加上伪军来维持。
和起初那些气焰熏天,作战素质强硬的部队相比,后面来的这些鬼子就有些烂泥扶不上墙了,嘴又馋纪律又差,三天两头地跑到酒馆里蹭吃白喝。
有道是“彼之毒药,我之蔷薇”,大量日伪涌入酒馆祸害百姓的同时,也给爷爷带来了丰富的情报资源。
我爷爷能搞到那么多一手情报,主要还得归功于世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当年不同职业之间所存在的强烈歧视,是如今之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旧中国工业水平落后,技工奇缺,能读书认字的人再不济也能上个技能学校,毕了业便可以去工厂领工资捧铁饭碗,属于令人眼红的出息职业。
而打渔卖酒绝对是伺候人的贱役,读书认字的人轻易不会操持这种生计。
再说渔夫这种职业,旁人轻易也伪装不来,固然人人都可以钓鱼,但那是以此为消遣,这渔夫却要靠水上的本事吃饭养家。
一上午钓上十来斤鱼,绝对可以算作资深钓客,但最蹩脚的渔夫也要强过他两倍还多。
河里的鱼儿不会骗人,打不上鱼的渔夫肯定会遭人怀疑,同理,一个次次满载而归的渔娃,他认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