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谚云:求告上门,与谷三升,此菩萨心肠。那么我老奶奶直接给人家送粮上门儿的情况又该怎么说?
不过我马上又要爆一个猛料,那就是老奶奶她能把善事做到这种程度,也是因为旧社会的粮食根本不值钱!
主要是清政府与后继的国民政府对海关的控制力度不够,所以让列强在光绪六年就把自家小麦粉卖到中国,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在上海码头,一包一百二十磅的面粉只要价五块银元,折合七分钱一斤面粉,这还是磨完过筛,再跨海运来的精白面的价格。有洋面在这压着,国内粮食价格不得不常年走低。
你们知道过去那些在大街上巡逻,因为常穿皮鞋走路憋一脚臭汗,被人蔑称为臭脚巡的旧警察,你知道他们一个月拿多少薪水么?七块!更别说鲁迅、陈寅恪这种大学里的知名教授学者了,其月薪至少三百块大洋!
所以民国能成为一个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一时间能人辈出,这绝非偶然。搁在今天,如果年薪挣几千万上亿的不是什么演员小鲜肉,而是学者、老师和大工匠,那绝对也是能人辈出。
这话扯远了,但我查过很多资料,发现清末每斤国产小麦的价格常年在三分左右波动。
我知道你肯定会惊呼这不可能,因为从小以来,我们所接触到的教育就是清朝末年,帝国主义轮番压迫劫掠中国,老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这是真的,可当时社会上粮食价格出奇的低,也是真的。
有句话叫‘谷贱伤农’,《汉书食货志》就记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作为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落后农业国,长期粮食供应价格过低,会导致很多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比方说,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会大幅度降低。这点很好理解,因为粮价贱么,多打粮也不卖钱,自然就没人愿意多种,够自家吃的就行。
农民不肯多种粮食,这流入城市的粮食就会减少,而乡下粮食流入不足会推动城内粮店加倍进口洋面。
洋商卖了洋面就要收取银子现洋回去,给大清铜钱人家是不要的,毕竟这玩意儿在海外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