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对面还有一个燕子,她直接被我几句话侃晕了,迟疑了半晌,才讷讷地开口:“肖萦凌不是让你解‘大’字么?怎么你到最后解开‘亣’字了?这能算你过关吗?该不会欺负我读书少,故意用生僻字应付吧?”
燕子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倒不是我故意使用生僻字,而是现在很多中国人不认字!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批评我信口雌黄:“你说谁不认字?不认字的话,谁还来看书?”
我承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能读写的纯文盲越来越少,但你确定真地了解你所看到的每一个汉字么?
比如很多作家都特别喜欢描写乡愁,什么是“乡愁”?估计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也能说上几句。
但现在我要考考你,能否单从汉字结构的层面上去理解“乡愁”?
“愁”字好理解,一个“禾”一个“火”一个“心”,谁家的稻子着了火烧没了,心里都会不舒坦。
可是“乡”呢?“乡”这个字形在钟鼎文里指代错综复杂的道路,那么从字面上解释“乡愁”,是因为回家的道路太长太远太绕,所以心里不痛快?不能这样解释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不通的情况?因为你现在认识的汉字,有很多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了!
繁体的“乡”字,除了左边的绞丝旁,右边还有一个“郎”字!“乡愁”愁的是见郎而并非那条路!
因为见君的那条路太远,我只能暗自叹息,日夜思君不见君,这才是乡愁。
真正的乡愁,思念的是和你一起长大的那些人。人才是家乡的载体,如果有一天整个家乡都找不到一个认识你的人……
想一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牧童遥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将是一件多么悲凉的事情。
“乡”字的情况其实还算好一点,最起码简化以后还是个会意字。
要知道,汉字主要分为形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五大类,其中转注和假借这两类划分得很牵强,不少字其实是古人写错了没改,可以先不去管它。
但至少形声、象形、会意这三类必须得划分清楚,否则冒冒失失地解字,会出大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