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道,“然后,似乎就渐渐流传开了。”
那人走后,赵理端坐不语。他的两个侄子还在桌前默字,除了新鲁字让他们不太习惯之外,新的纸牍和毛笔倒是用得很顺利。
两个侄子见赵理好像在发呆,又像是在思考,都不敢去打扰他。
练到半夜,两个侄子告退回去睡觉。赵理却铺纸研磨,等到天亮,两个侄子前来问安,就看到赵理在榻上合衣而睡,案几上却摆着一篇写好的文章。
两人悄悄把文章拿到外面就着阳光看,看完两人都是一脸惊讶。
这……是一篇在他们看来“很不要脸”的夸奖大王的文章。
他们可是知道赵理有多恨那新鲁字,可在这篇文章里,他却称这新鲁字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称大王只此一功就可名垂青史。
两人又惊又怒,候到赵理起来,不等他洗漱就拿着文章去逼问,非要他说出个理由来。
赵理说:“理由?理由就是……大王走这一步之前,已经算了上百步。他把一件本来应该会招千夫所指的事,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的办下来了。世家目下无尘,却忘了,他们眼中看不见是人,是比他们多上百倍、千倍的人!”
两个侄子不妨他竟然发起了怒,都被他吓住了。
赵理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浑身无力的吐出来,摆摆手说:“你们不要多想。大王神智天成,乃……千古之君。这新鲁字,我们这一代的人骂,但除我们之外的百姓们却都用得顺手,等我们这一代的人没了,新鲁字就会成为真正的鲁字流传下去了。”
两个侄子不信,都道:“叔叔说错了。没了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纪字才是正统,梁帝承大纪千载江山,都不曾改纪字分毫。大王……只是年幼不懂事,等他再大一些,自然就会知道错了,那时也就会改过来了。”
赵理:“大王改了,百姓也已经用惯了新鲁字。”他不敢说,日后纪字……只怕会被人渐渐遗忘吧。
两个侄子笑道:“叔叔又说错了,百姓中才有多少识字的人啊。”
赵理往外一指:“街上的都是。他们都识字,而且一开始识的就是新鲁字。”
两个侄子这下说不出话来了,乌云突然压在他们心头。
“……他们早晚也会明白,他们学的字是错的。他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可走到街上,百姓们的面上并不见羞愧,城门口的《说文解字》前仍是挤满了人,街上的店铺招牌,小摊上挂的幌子,统统都是新鲁字。
三人前往学府,这里就是考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