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靠近边镇的城最近都发了大财。
本来只能送去给牛马吃的陈粮,竟然都卖了了个好价钱!
粮价节节攀升, 很快就连城中百姓都忍不住把家里存的粮兑给这些商人, 反正他们只要再去外地买粮就行了,这一来一回家里还能赚两个钱呢。
不知不觉间, 郑粮紧俏起来, 连郑国本地的商人都发现了这个商机, 家中有粮的纷纷闭门不售,坐等粮价继续攀升, 然后往他处贩粮。
一些他国商人发现此地收不到粮,就开始往郑国腹地移动。
卖粮胜过卖布,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郑国。
郑国虽然有近八成的百姓都是靠耕种为生, 但正因为种地的人多,粮价才一直都上不去。
而且他们所种出来的粮食大半都叫人收给走了,郑国的田税是十税三, 即耕种所得上交十分之三。
但这个税不是说你自己说你收了多少,然后交十分之三,而是由郑国官吏定一个数额,比如他们说一亩地能收一百石, 那你就一亩要交三十石, 你家一共多少亩地?算一算,交吧。
可地有肥瘦,天有不测,何况这个数额一般定的都很高,远远高于地里真实的收成。
那怎么办呢?
纳银。
交不够的部分, 以银钱抵税。
稍微有些良心的城池不会把百姓们活口的粮都收走,至少会给他们留下够吃到明年的食物。
百姓们可以拿这些粮食去卖,卖得的钱可以换成豆粮或陈粮,可以让家人的碗里多点吃食。
不爱伤人害命的,税收得不够,也不会枷号锁人,那就记账,记你家欠了多少多少钱,慢慢还吧。等到欠账积到一个子孙后代也还不起的地步的时候,就该典地、卖儿卖女了。
个别心狠手辣一点的,欠税就要交,不交就是不遵王命,全家锁拿,或入罪,或受刑,一般家里的地和钱也都留不住了。
所以,百姓们虽是种粮为生,但耕地所得并不会让他们成为富翁,相反,大多数百姓代代耕种,却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
今年粮价被外面的商人给抬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