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NASA在最近,就公布了他们发现的一颗行星。
在几年之前,NASA就公布了,他们在可居住行星区域发现了一颗蓝色可居住行星,且围绕着一颗类似太阳的星球沿轨道旋转。据了解,天文学家利用花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2012年就以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速率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但这次发现的可居住“超级地球”却是迄今为止第一颗,因为它是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巨大的岩石行星,其地表温度约为78度华氏温度,与地球春季的气温相似。
由来自花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威廉博拉吉所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使用来自花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测光数据,对15.5万颗星球的亮度作了监视。其中发现,与地球同样大小的行星,它们的轨道平面都是成一条直线的,因此它们就会周期性地经过它们所围绕旋转的恒星的前方,以至于其恒星的光线就会微微变暗,而这种变暗的幅度也只能有类似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这种专门的设备才会察觉出。该可居住行星也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的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进行轨道旋转的可居住行星。研究人员发现,这颗行星的恒星距离地球有600光年之远,朝向天琴座和天鹅座星群。其为G5恒星,体积较大,其半径仅比太阳小一点。但它所发出的光度要比太阳稍暗25%。
而该行星围绕G5恒星旋转,其轨道周期为290天,距离恒星的距离要比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近15%,这也是该行星上气候比较温和的原因。该行星在行星的可居住区域中心进行轨道运动,研究人员认为在这里极有可能会有液体水资源的存在。众所周知,液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十分重要,因此,综合该行星的情况,它也许不仅是适宜人类居住,很可能上面早已有生命的存在。且该外系可居住行星是迄今为止在任何行星可居住区域中发现的最小半径行星,其
半径仅比地球大2.4倍。研究人员已经将其归类为外系行星“超级地球”等级中了。
和李欢这种以单人之力开辟空间通道,去到另一个世界不同,NASA更善于在普通的领域之中开拓新视界,而且当发现那个超级地球之后,他们曾经进行了几次试验。
花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已于花国东部时间2012年8月6日1时31分成功登陆火星,为的就是模拟登陆超级地球。
该火星车是于2011年11月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的,用于探索火星是否存在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它与2004年登陆火星的“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相比,以放射性钚-238为动力的“好奇”号携带的探测设备更多、更先进,在火星表面的连续行驶能力也更强。“好奇”号的项目成本最初预计约为10亿美元,但它最终却花费了高达25亿美元,是迄今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
由于“好奇”号火星车将使用数台高能耗的仪器,往往会有多台仪器同时开机运行,因此不能依靠太阳能发电作为火星车的能源。“好奇”号火星车使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热发电机”(Radioisotope Therme)提供电能。其原理是,通过热电偶装置把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产生的热直接转换为直流电来提供火星车的行驶和各项仪器设备使用。人造同位素钚-238的半衰期仅为88年,这意味着它的放射性衰减之快可以让它非常炽热。钚-238释放的是阿尔法射线,很容易被阻挡。因为RTG没有活动的部件,所以很可靠,并且放射性材料能够持续发热很多年。由于其质量高达900千克,所以以前的办法都不能保证“好奇”号安全着陆。工程师们设计了“空中吊车”这个向火星表面投放重型科学仪器的全新方式。
“好奇”号是花国第3代火星车,有6个轮子,体积与小汽车相当;质量将近900千克,是第2代火星车“机遇”号和“勇气”号的5倍多;长度是第2代火星车的2倍多;搭载10套科学探测仪器,桅杆上安装高分辨率相机和激光器,能够在最远7米处探测目标物体;使用核能在火星表面漫游和工作;可展开为期一个火星年(约687个地球日)的探测。
国外媒体报道,花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一步火星探索战略将把火星岩石带回地球
进行分析,以寻找这颗红色星球上过去存在的生命。在2013年9月25日花国宇航局火星计划规划组(MPPG)公布的报告中规划了一系列火星探索目标,科学家可以在地球上对控制火星着陆器采集岩石样本。预计在2014年初将宣布火星岩石采集返回计划的探索路线。
有科学家提出在火星岩石采集飞船接近地球时派遣猎户座宇宙飞船搭载宇航员登上携带岩石的火星返回探测器,确保火星岩石处于可靠的环境中,不受到地球微生物的影响,最后安全带回地面。当探测器采集火星岩石样本返回时需要确保这些火星岩石被完全包裹住,不仅需防止由于密封不严实造成地球微生物进入到岩石样本中,也可能是来自火星上的某些物质会污染地球。
花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考虑在2018年执行火星样品采集返回任务,但也可能在2020年,其中一个复杂的原因是花国宇航局在2018年这段时期仅有8亿美元用于该计划中。根据火星计划规划组主任奥兰多菲格罗亚介绍:“该计划驱使火星计划的科学家们计划首先发射一个火星轨道探测器,或者推迟到2020年时开始一项火星着陆计划。关于火星样品采集计划的报告中还提供了多种收集火星岩石和返回技术的方案。”
比如,该计划可以用一枚运载火箭完成发射,载荷舱中携带了采集火星土壤的着陆器、一个类似于“鹰号”登月。该火箭系统将于2017年进行首次试飞,起飞重量可达到3000吨级,但携带宇航员进行首次飞行需要等到2021年。
有了庞大的资金和支持,花国在这方面走的真的非常远。
2015年9月28日,花国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自2006年以来,花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多次在火星山丘斜坡上发现手指状阴影条纹。花国航天局将其称为“季节性斜坡纹线”,并认为这种奇特的季节性地貌由咸水流造成,但一直没有找到直接证据。
在新研究中,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卢恩德拉奥杰哈等人分析了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获取的火星表面4处地点“季节性斜坡纹线”的光谱数据,发现该数据与水流沉淀形成的水合盐矿物的光谱信号一致,而周围地貌却没有盐的光谱信号。研究人员在发表于英国《自然地学》杂志的论文中写道:“‘季节性斜坡纹线’是现今火星水活动的结果,我们的发现强有力支持这一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