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代君王一朝臣。但一些有功之臣,或者一些比较忠贞大臣,也能管几代的事。
就如连大人,虽然依然是个尚书的位置,但他的那个位置可不可缺少。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就知道皇爷爷很是器重一个叫连大人的人,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侍郎。
后来,父皇继位,他辅助着父王,把一个破败的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再后来,就是自己,他依然是那副做派,如一棵松柏不偏不倚,任凭风势再大,他就在哪里,永远支持着皇帝的决定。
他记得,父皇继位前,也有意去拉拢过这位连大人。只是,被他回绝了。他对父皇说过一句话不管皇上如何选择,只要是皇上选择的,作为臣子的自己,无条件支持皇上的选择。
他就这么屹立着,永远的宗旨,那就是不管谁是皇帝,他都会无条件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参与任何皇子间的斗争,这也是为何连家至今,依然是最大的皇商的缘故。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皇帝依然还是很信赖这位连尚书。一些新的政策,他总会去找这位老人商讨。
现在,他准备着为他的儿子培养一群可用之人时,却已经开始在做选择了。他选择取舍,是留还是舍,其实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儿子的手里。
很多人,自己觉得可以的,儿子不一定就能认同。
都说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君与臣之间没有个和谐安定的环境,那他们如何能相互扶持,治理好一个国家
三皇子拿过德公公递过来的奏折,刚开始不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以他聪明才智,很快也就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看来,皇帝是想看看他对姜家的看法。
只是,他有些不明白的是,皇帝为何会让自己看这些。还是说,这些他已经让大皇兄二皇兄也看过了。
三皇子不明,但还是认真看了起来。看完后,他给出来的答案是,这些大臣的意见不得不顾及,但姜家对大月的贡献也不能忽视。
既然大臣们觉得姜瑜儿的举动是对国家有窥窃之意,那就让姜瑜儿拿出诚意来,堵住这些大臣的嘴。
说到最后,其实,也是一个不偏袒任何一人的做法。但也给了姜家一个摆之势,表态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