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重要!
要不要研究这个的深入程度为人才选拔的标准?
肯定不要!
小孩子学一学就好了嘛!再支持感兴趣有天赋的人深入研究理论,当做发展的理论依据就好,没必要让这个成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
只可惜,现在考试还离不开经义。
科举考试发展了几百年,经义和策论已经是科举的两大支柱。
君不见唐初科举十几科,报考人数最多的还是进士科。
无它,经义策论说它简单吧,比明经要难,毕竟要考你的理论理解程度;说它难吧,把现实往平时学的一些“微言大义”上套就好了——不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是如此。
你看,内涵有了,难度也不高,所比的一是运气,二是文采,多么好的考核方法啊!
此时想改,不像明清那么困难,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的。
陈佑可不想这还没到大权在握的地步,就把天底下读书人得罪了七八成。
在经义考场转了一圈,陈佑没能提起什么兴致,大多数都是照本宣科、僵硬无比,偶尔有几个别出机杼的,所言也都是大而空。
不过有闪光点就好,没经历过现实的磨炼,想法有些大而空很正常。
这么想着,陈佑直接跳过律法考场,来到算术考场。
没办法,那些法律条文他根本没仔细看过,而且律法科专考的判词和统考的两份判词不同。
统考的判词是类似于“两女争子”、“邻家争水”、“夫死翁壮叔大”之类的案件,而专考的判词则是考一些复杂情景下,多条法律条文结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