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陈佑这边的法、算、武三个学院,以及正在筹备中的医学院,对贫家子弟的吸引力全都减小不少。
陈佑的应对措施是,给自己的书院起个名字。
书院在锦官府的时候是有名字的,当时叫“泽润书院”,取“泽被苍生、润物如雨”之意。后来陈佑离开锦官府,书院迁来洛阳就一直没挂牌匾,对外要么直呼“书院”,要么叫“周山书院”或者“洛阳书院”,也没人会理解错。
不过现在洛阳多了一个名气较大的求贤书院,陈佑这边的书院再没有名字就不合适了。
因为书院师资被抽调来洛阳,留在锦官府的分院就成了蒙学和专业技能学院,名声上有些不太好,所以洛阳这边的不能使用老名字。
书院比较要师生有归属感,陈佑索性在院报上征名。
各种含义的名字都有,没想到最受大家欢迎的竟然是简简单单的“周山书院”,以地为名。
于是书院正门多了一道阳刻“周山书院”的牌匾,院报报头从此多了“周山院报”四个字。
然后就没了,陈佑并没有仿照求贤书院在自家书院中设置吏学院。
书院对贫寒子弟的吸引力下降根本不是什么大事,而且洛阳周边的贫家子弟多一条出路,陈佑乐见其成。
只不过底层小吏大都出自同一个地方不太好,于是他建议各地官府都在官学下面设一个吏学院,不收费,但是学生学成之后必须在下一级官府任职一定期限。
也就是说,府军州吏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强制进入各县、镇衙署;县学教出来的吏学生强制安排到乡里,当家做主也好,协助原本的乡长里正也罢,也必须待够数年。
实效如何还不清楚,但按理想的状况来看,应该能增加对基层的控制力度。
这个建议一下子成为朝堂上争论的焦点,把包括登州海军、军兵抚恤在内的种种事项全都盖了下去。
赵普第一个表示反对,紧接着刚和他站到一块的窦、王二人也都出声反对此事。
反对的理由总共两点:耗费甚多,容易产生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