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上面的圆盘叫舵轮,在上面固定两根绳索,分左右延伸下来,这里是滑轮,然后绳索再延伸出去……这里又是两个滑轮……当我们转动舵轮的时候,绳索通过滑轮拉动舵叶,是不是要省力得多?”
“另外,舵杆的这个位置加个轴承,绳索要用钢丝绳……明白了吗?”
两名师傅又问了几个问题,这才表示已经弄懂,李元利接着说其它事情。
“火炮上的瞄准镜也要改进,老党,你叫汤若望来找我。”现在的瞄准镜上就一个单纯的十字线,太过精密的李元利也弄不出来,但将表尺上的刻度线弄上去,应该不是很难的问题。
“马上开始造新船!按照海龙王的比例,再造一艘二十丈的主力战船,海龙王级再造五艘,其它小型船只也要造,但都得按照海龙王的比例来缩小……”
“殿下,造这么多船,三水船厂才两个船坞,那不得好几年啊?”
“船坞不够?那就再建!不就是挖坑吗?南京宝船厂都有七八个作塘,三水船厂至少要十个以上!你别跟我说人不够,广东这么多船厂,造船师父多如牛毛……”
“对了,咱们抓的俘虏里面不是也有鞑子船厂里的工匠?跟他们说,老老实实地在船厂里干活,三两年之后就可以获释,要是消极怠工,那就转到煤矿去挖煤!”
“人是够的,只是……木料也不够啊!”党守素小心翼翼地又说了一句,汉王殿下威势日盛,他也有点抵挡不住。
这倒是个问题,造船的木料可不是从山林里砍出来就能够用的,最少也得用一年时间来阴干,用来做龙骨的大料最少也得晾上两年。
“那些私人船厂应该有些存货吧?咱们跟他买就是。”李元利的声音小了一些。
冯师傅道:“应该没多少了,鞑子前两年造船,将广东各地的木料都收得差不多了。”
这是个死结啊,现砍的不能用,阴干好的又没有,到哪儿去找造船的木料?李元利一下发愁起来。
坐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陈奇策突然道:“王爷,我听说郑成功在厦门有个船厂,他在福建大肆采伐的木料全都囤积在里面,要是去取了福建,别说木料,连船厂都归咱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