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对于这个社会是一种无害的存在,所以这些年网文届的突然爆发也并不让人惊讶。
但换到我而言,写作的立意就是有些问题。
我比较欣赏布莱希特。
这个人,大部分读者是不知道的。
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一说到梅兰芳,某些失掉自信力的媒体通常会加上一句,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最出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就是《喜剧之王》中周星驰那本《论演员的修养》的作者。
那么,斯坦尼和梅兰芳之外,另一个谁呢?
(ps我喜欢京剧,但对于梅是否算到三大体系之一持保留意见,很大程度上这和月球上看到长城属于同一种“爱国”情怀)。
就是布莱希特体系了。
斯坦尼体系是非常厉害的表演指导思想,大陆是典型的斯坦尼体系,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点,华语区的演员论演技的话,大陆其实是甩香港或者东南亚三条街的。
但不客气的说,如果剥掉某些香港“老戏骨”身上的宣传光环的话,对上同级别的大陆演员基本处于被吊打的境地。
这点不接受反驳,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会专门写文分析。
当然,韩国和日本例外,韩国是因为戏剧导演的调教强悍,(台湾也有这个优势),日本则是受能剧影响,又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吹了一通斯坦尼,实际就是想说,布莱希特虽然名气差得多,但能和斯坦尼并论本身就是对其最大的肯定,当然布莱希特自己肯定对此是要骂街的!
布莱希特的最大特色是“间离”。
这是对从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开始的西方戏剧理论的最大挑战,甚至是离经叛道之举。
(ps埃斯库罗斯的死法颇为离奇,他是被从天而降的王八砸死的。据说老鹰抓住乌龟后会飞高然后把乌龟扔向石头,以杂碎其坚硬的外壳。
埃斯库罗斯是个秃头……所以,诸位,保护头发很重要啊。)
在布莱希特之前几乎所有的戏剧作家认为,编剧最要紧的一点就是“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