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勇并未正式加入K社团,而是跟了一个大佬,行话叫“挂蓝灯笼”。他蓄起长发,不久便收到大佬第一个砍人的指令。他带着4个少年,手持长刀,去抢夺一个赌档。潘智勇至今还记得,“一路上一直听到自己强劲的心跳声,感到它简直就要跳出来了!”。
可当举刀追砍过去,紧张与不安瞬间消失,几次之后,砍人就是家常便饭了。
上世纪70年代,比他大8岁的佛山老乡李晓龙,凭借中国功夫蜚声海外。潘智勇备受鼓舞,学起功夫。“我要成为大哥”,成了他的信念。
打劫和打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得有个场子看,他得有钱发展小弟,打出名声,树立“霸气”。
霸气是江湖人的通行证,先从外表开始。潘志勇蓄起胡子,从此江湖人称“胡须勇”。
“你行不行啊?”九龙麻雀馆的老板打量着27岁的胡须勇。1976年,这里是全港第二大麻雀馆,是香港最乱的场子,被认为是烫手的山芋。
胡须勇惴惴不安,他打劫失败、十赌九输。他告诉自己,惟有豁出命去搏出位,才能找到立足之地,于是对老板说:“装上电动门,给我30把砍刀!”老板答应,只要能镇住场面,就给他每月7500港币薪水,一天一围台饭、一条香烟。
胡须勇的对手是被称为“大圈仔”的广东社团。是《新知》杂志里最凶悍的主角,在九龙麻雀馆,他们勒索老板、踢场惹事,本地社团也不愿招惹他们,退避三舍,胡须勇也捏着一把汗,但不拼就永无出头之日。
7天之后,和“大圈仔”的战争降临。
胡须勇面无表情的拉下电动门,仰起头,二话不说,带着小弟乱砍一通,九龙麻雀馆的地上血流成河。老板躲在里屋通过摄像机观看,出来后满脸畅快,拿出一叠钱让他们去桑拿,一龙一凤。
胡须勇一战成名。他靠着一股狠劲,摆平了那些打劫的、踢场的、出千的、欠债不还的……道上的人背后议论,胡须勇迟早死无葬身之地。
那几年,胡须勇几乎不回家,坐镇在麻雀馆的阁楼里。他总是一大早起床,把小弟一一拍醒,打沙包、练拳脚,预备着恶战随时到来。
每隔几天,胡须勇就会接到电话,听到各种通牒,“我要宰了你!”类似的场景无数次上演:一帮人持刀冲上酒楼,但总被胡须勇自制的机关和狼牙棒击退。
“分分钟都可能丧命。”有两次,在深夜的大街上,几十号人举着明晃晃的砍刀,气势汹汹的冲杀上来,生性谨慎,事先调查好逃跑路线的胡须勇都侥幸逃脱了。
他对道上放言,说自己的原则是绝不妥协,只要砍不死,就会穷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