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施托施先生的舞台美术设计的帮助后,这场青春趴体最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场地了。在腓特烈皇储,这个柏林博物馆业界曾经的巨头运作在,最后地址选择在太子宫正对面的柏林军械库。
柏林军械库(Zeughaus)应该是菩提树下大街最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筑,由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兴建于1695年到1730年之间,最初是火炮兵工厂。在1875年变成了军事博物馆,二战后又变成了东德党的历史教育基地。
做为一座庞大的古老建筑,里面有不少宽敞的房间可供使用。对于这座菩提树下大街上著名的博物馆地标性建筑,乔伊很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对军械库博物馆加以改造了,毕竟乔伊前世在洪堡大学上学的时候,最喜欢流连于这座军事博物馆,今天的改造,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初心的不忘。
太子宫与军械库两个相邻场地的选择,对施工方来说也是理想的,至少在电气走线上避免了很多麻烦,一切确定之后,太子宫与军械库立刻就成了繁忙的工地。
太子宫的改造主要集中在电气线路上,与历史上电力事业的发展轨迹一样,开关与插座也被西门子公司的发明了出来,唯一与历史有些许不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插座里,早早的有了保护性接地线,这点比历史早了40年,这个插座的保护性接地的发明,不再是美国人的功劳,而变成了乔伊的功劳。
顺带着,灯泡的螺口灯座设计标准也同时确认,愚蠢且脑残的卡口设计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
同时在乔伊的推进下,圆柱脚带接地插头的德国插头标准也同时确立。千万不要小看插头与插座标准,确立这个标准就意味着电器朋友圈的建立。相同的用电电压,相同的频率,相同的插头插座,再加上领先这个时代的工业设计,德国电气产品带来的将是一场风暴。
实际上,西门子公司从柏林火车站的电灯展示一开始,大量的订单就已经应接不暇,不但柏林郊区的工厂急速扩张,在汉堡、在科隆、在德累斯顿、在慕尼黑的新工厂建设也排进了日程,甚至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西门子工厂也进入了选址阶段。
不但工厂推进的热火朝天,同样在热电厂的建设上也是如火如荼,其中柏林热电厂的装机容量设计几易其稿,最后还是在乔伊的干预下,决定先投产后扩容。
在如此紧张的生产情况下,西门子公司接到乔伊的订单后,仍然将乔伊的订单排到了最优先的等级,所以乔伊的项目虽然时间紧迫,但是项目进展却很顺利。
乔伊就像一个工地的工头,只要下午放学后有时间,就拉着死党们在两处工地做监工。不但乔伊做监工,时常出现在工地上的还有一大帮的教授,甚至亥姆霍兹教授都抽空来了两次,至于基尔霍夫教授、克劳修斯教授、伦琴教授和林德教授更是常客。
非但科学界感兴趣,德国经济界和企业界的人也很感兴趣,都想看看在乔伊的指挥下,如何对一处宫殿和一座公共博物馆建筑做电气改造。在这场改造中,德国经济界的有心人,终于发现了乔伊带给这个时代完全不同的东西。
通常,十九世纪的工作安排都是线性的,通俗的讲就是一件事做完,再做另外一件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乔伊的工作却不是,而是将一件工作分解为多个部分,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启动多件事情的工作,齐头并进的进行工作。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做10天事,尽力的变成10个人做一天的事,从以事件为导向,变成以时间为导向,这种变化让很多人大开眼界。
其实乔伊的安排,就是现代人在工作中常用的时间安排进度表,以时间为导向,将工作的具体项目细分,做好项目的具体需求,预测整个项目的风险点,并做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