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君公主?”
李世民有些懵,这位公主的封号,他尚是首次听闻,一点印象都没有。不由斜眼看了看王治,心中有些不爽,你一个不怎么读书的家伙,怎么比朕会的都多?
王治尴尬一笑,解释道:“汉武元封中,以江都王女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昆弥。至国而自治宫室,岁时一再会,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作此,每每思念家乡,便娓娓歌颂,以解思家之苦……”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远离家乡,出嫁时珠泪成行。
更不幸的是,猎骄靡年事已高,不久病危。按乌孙父死子妻后母的习俗,猎骄靡辞世前令细君改嫁孙子军须靡,细君不从,上书汉武帝,汉武帝令其从俗,细君只得与军须靡成婚。后来其生下女儿,因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恶劣,不久就忧伤而死。
细君死时才二十五岁,只留下那首供后人悼念。这首诗也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并被班固收入,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
全诗弥漫着细君内心痛苦、思念故乡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复杂心情。此诗从乌孙传到长安,汉武帝为之动容。载:“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李世民神色变幻,若有所思,捻须不语。
“身在帝王之家,就应该有舍身为国的责任,以一介女儿之身,担起和亲为国之重任”。李世民沉声说道,不由得想起来豫章,当初,自己也有意,把豫章她嫁出去呢,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想法。
王治撇撇嘴:“陛下,臣不认同,这几年,大唐边疆稳定,靠的是什么,不是和亲,而且百战百胜的大唐军队,身为军人,就有责任保护身后的女人孩子,当决胜沙场,马革裹尸,即便是血染黄沙,亦能为我大唐浇筑其铮铮铁骨,汉家气魄。可是这气魄若是没了,骨头软了,只要有困难,就把女人推出去,用女人换平安,长此以往,唐人的血性何在”?
李世民的脸色很不好看,阴沉的骇人,王治的话,简直就是打他的脸,说他没有血性一般。
“陛下误会了”。王治一看李世民的脸色,就知道坏菜了,赶紧补充到:“陛下自然是天纵之资,文治武功,不在话下,可是,您是否能保证,你的下一任,或者下下一人,以及更往后,依旧能够像你这般百战百胜,威仪四海,万一到时候那个不肖子孙,拿着和亲当成了国策,一有困难,就把公主推出去,那才叫悲哀呢”。王治自然不是胡说的,因为唐后期,的确是有不少的帝王,就是这样做的。
李世民沉吟不语,王治却是打开了话匣子,既然开了口,那就索性说到底吧:“国家,不可无气节”!
李世民一愣,问道:“何为国之气节?貌似,没听说过啊”!
王治恭恭敬敬的给李世民施了一礼,说道:“微臣偶然得知几句文章,厚重深刻,可以为国之气节,不知道陛下,可愿一观”?
李世民欣然答应道:“有何不可”。
王治折了一根树枝,在沙地上,笔走龙蛇,一挥而就,然后后退两步,垂手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