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穷秀才,就是考上了秀才还是穷,要是连秀才都考不上的那不是更白读了?
所以,若是要掏钱,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去读书的。
只有不花钱,才能抵消老百姓的抵触情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倒必然有不少人家送个孩子去读书。
不过也未必永远如此。
按照秦书淮的规划,今后朝廷招人,无论哪个工种都优先招收读过书的——就连衙门的衙役也是如此。
这么一来,马上就能形成类似于“毕业国家包分配”的效应,相信这个效应马上就会爆炸。
只要等过几年,那些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之后,巨大的示范效应传开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读书的好处之后,到时读书再收点费用是很可行的——起码学生用的纸笔你自己买,吃饭你得承担些吧?朝廷才能省下这笔钱,去办更多、更好的学府不是?
但总而言之,前期的一切费用就得朝廷自己扛。
除了教育,还有修桥造路。
崇祯倒是很认同秦书淮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路修通了全国各地的货物可不就能加快贸易,朝廷不就能收更多的税了?
可是这玩意花钱的速度可不比办学慢。
所以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崇祯现在都怀疑以前朝廷年入只有数百万两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秦书淮也替崇祯算过账,所以只好哈哈一笑。
“臣知道,总之臣一定精打细算。”
崇祯也笑了笑,不无感慨地说道,“秦兄啊,你说朕每年这么大笔的银子花出去,十年之后大明会如何?”
现在的崇祯,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
他现在的目标已经不是国泰民安了,而是成为永垂青史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