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起源于古代劳动过程,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之前。真正意义上的钓鱼史,至少已有7000年。
钓鱼的实用工具,无外乎钓竿、钓线、钓饵、鱼钩、钓浮、钓坠等,再加辅助工具抄网、架竿和鱼蒌。
龙宝坑里,以前的钓线主要利用兽皮条、兽筋条、动物肠衣,以及植物纤维等材料制作。
楚国人巫贞听说过有一位钓鱼的行家,名叫玄洲,他使用的是“八丝之线”,很多人向他学习。 巴蜀是蚕桑起源地之一,他们使用天然蚕丝或人工蚕丝,制作“蚕筋线”或“独茧线”。因此,巫贞利用外面带入龙宝坑来的丝织品材料,制作了较先进的钓线。
远古,钓钩以骨刺材质为主;商周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金属钓钩,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金属鱼钩,距今约三千五百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鱼钩在制作上进一步精巧。巫贞利用损坏了的青铜器物的宝贵材料,制作了几颗青铜钓钩,这是龙宝坑里第一次出现金属钓钩,算是巫贞最有成效的改进之一。
钓竿,龙宝坑人有用竹材的,也有用荆条的,巫贞制作的钓竿选用质轻、挺直、富有弹性的竹材。但他仍没有将当时流行的比较短粗的钓竿改进为细长钓竿,更没有想到大约在唐朝时,会出现轮竿(车竿)。
一定程度上说, 钓坠(沉子),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配件,巫贞除了对钓坠形状、位置、大小进行了改进,没有实质性突破。
当地人钓鱼的钓饵有两类,一类是肉饵,一般为软体动物或昆虫,如蚯蚓、蛆虫等,或者小块羊肉、鸡肉、鱼虾肉、燕肉等;另一类是素饵,利用谷物、蔬菜、草的茎叶等经过加工后制成。巫贞对改进龙宝坑的钓饵,几乎没有贡献。
用于观察鱼儿是否咬钩的钓浮,最晚在周代就已经普遍使用了。龙宝坑里人,多用羽毛或者茅草竿制作钓浮,巫贞没有发现更好的材料,仅仅在钓浮上涂了更加醒目的颜色。
在龙宝坑里, 要说编织鱼蒌,最有名的,是木莽子。他编织的鱼蒌,不一定最具实用性,一定是最具艺术性。木莽子的这一项手艺,连外国人都知道,楚国人巫城称巴国人木莽子为“水篾匠”。
闲话少说,且看他们钓鱼的成绩。
或许是巴国的鱼儿,也不太喜欢楚国人,巫贞、水融先时钓了三四条不大不小的鱼儿上来,再不来咬钩。
常言道:钓鱼要等得。水香之妹水萍等一些年龄小的孩儿们坐不住,早就同妇女们一起去摘什么野菜去了。
眼下,不是最好的钓鱼季节,看热闹的人,见效果不是想象的那么理想,多数人散了,去附近四处游耍,采集野生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