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一个老太太插话道:“我怎么听说最近的肉不新鲜啊,白不呲咧的,没一点肉色”。
“嘿”,路过的一个小年轻清清嗓子,一脸我知道内幕消息的样子,直到老头老太太们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对准他,这才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道:“我知道怎么回事儿,不过你们可别往外说”。
“都是知底儿的人,你害怕我们乱嚼舌头?你小子尽管说就是了”。
“我听说这段时间市面上的猪肉每天都卖脱销,快过年了买不到肉那怎么行?这不是逼老百姓造反么?得,人家从战备仓库里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冻猪肉,嘿嘿,老太太,这种猪肉你还想要肉色?做梦吧!有的吃就不错了!”
“你瞎说吧?造谣可是犯法的!”
“嘿,我说老爷子,刚才是您让我说的,您可别吓唬我,我胆小,我嘴贱,该打,您老就当听个笑话,把我当个屁放了吧”。
轻轻地打了自己两嘴巴,八卦小年轻逃也似的走了。
“现在的年轻人,听风就是雨”。
“我昨天刚买的猪后肘……,不行,我得回家看看”。
“我也回去瞧瞧”。
……
林维桢在一旁听了一会儿,心说现在猪肉居然匮乏到卖脱销的程度,保不准那个年轻人说的是真的,政府很有可能动用了战备肉充实市场。
看来去年3月份启动的价格体制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全国范围内的价格改革是从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开始的。去年夏收以后,政府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生猪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购牌价平均提高22.1%,超购部分的收购价最多提高50%。
提高收购价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增产增收,维护社会稳定,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确实提高了不少,但真正落到农民身上的好处却少得可怜,林维桢隐约记得前世看过的数据,79年农民人均增收只有5块钱,还不够买5斤猪肉!
农民至少得了点好处,但城里人可遭罪了!10月底政府发布通知,从11月1日起,适当提高猪肉、牛肉、羊肉、禽、蛋等副食品的销售价格,当天就引发了改革开发以来的第一次抢购潮,老百姓们都疯了,冲进商店里挥舞着人民币和购物票,见着什么就买什么,甚至那些平日没人买、积压多年的商品也被失去理智的人搬走了。
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价格体制改革不能说失败,物价飞涨和抢购潮的出现,主要是在替之前的计划价格体制错误买单,当然,某些人的投机活动也在其中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