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部最终以公平为由,给陵园的安葬规制定下了基调。
陵园内的安葬方式,暂时确定了三种。
一是树葬,将火化后的骨灰埋于地下,然后在其上种植树木。
树木旁边立花岗岩方形碑一块,正面是墓主人的基本信息,背面刻墓志铭以告后人,让看到的人知道墓主人的生平。
碑主要是便于大家识别,也便于其后辈子孙的祭拜。
第二种是在陵园中修建专门的骨灰存放楼。
骨灰存放楼的过道两边,就是密密麻麻的石头格子。
死者的骨灰用骨灰盒装起来放在这些石头格子里。
石头格子的开口处有一个卡口,刚好能够放下那块方形的碑,并牢牢地固定在上面。
格子的前面是一简易的祭台,所有人都可以对着自己的先辈们进行祭拜。
这样一座六层高的骨灰楼,可以存放五万个骨灰盒。
国资部可以根据格子的剩余数量,来确定什么时候该新建一座骨灰楼,而不至于出现没有地方安放骨灰的情况。
而第三种是直接把骨灰撒在陵园之中。
然后在陵园中建一祭堂,祭堂下面是一多层的地下室。
那些撒掉骨灰的死者们对应的石碑,像图书馆里的书一样,在地下室里进行保管。
由于这里并不需要保存骨灰的空间,也不需要留下祭拜的空间。
所以,比骨灰楼少一半的建筑空间,却可以存放三十万块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