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连晋壤,
烟树入秦川。”
后世的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风陵渡控扼秦晋两地的景象。
因为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所以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之战,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之战等着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西门庆此次西行,本就是为了考察秦晋等地的重要府城与交通要道,为将来可能用兵西北预作筹谋。因此,到达匼河镇后,西门庆在镇上住了下来,在风陵渡考察了几日地形地貌与古战场遗迹,详细绘制了周边的地图。
勘察完毕风陵渡后,西门庆再度启程,就在这风陵渡口乘船摆渡到了黄河南岸,来到了潼关城下。
潼关也是一座着名的雄关,但是它的历史没有函谷关悠久。在东汉以前,关中的门户一直是函谷关,风陵渡的南岸还没设关城。
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马超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始设潼关。潼关由此替代了函谷关,成为从陆路进出关中的咽喉之地。
对于这个重要的关城,西门庆自然也要细细查勘一番。
潼关在汉代初建时,关城是建在黄河南岸的一个高塬上。这个高塬北临黄河,南依秦岭山脉。在这个塬的东边,有一条由南向北进入黄河的远望沟,在塬的西边,同样是一条由南向北进入黄河的禁沟。这一塬两沟,阻断了关中与中原的陆路交通。
东汉以前要从洛阳走陆路进入关中,经过了崤山和函谷之后,到达潼关前黄河岸边的黄巷坂,需要越过远望沟,沿着东边的山路爬上高塬,在从西边的山路下到禁沟里,才能进入关中。
因此,曹操将潼关的关城修建在塬顶,可谓易守难攻,正卡住了进出关中的交通要道。
然而到了唐代,因为黄河下切,在汉代潼关所在的高塬北边,露出了一片河滩地,从黄河岸边的黄巷坂不再需要爬上高塬,就能走黄河边的河滩去往关中,修建在塬顶的汉代潼关失去了防御功能。
因此,唐朝将潼关向北移到了塬下的黄河河滩上,修建了新的关城。